休息=睡觉?难怪你会越睡越累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周忙着配合公司的招标工作收尾,工作强度剧增,经过六天奋战,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可能是因为之前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状态,周日休息的时候,感到非常疲惫,吃完午饭,家人让我睡一会儿恢复精力,但我知道此时睡觉并不能缓解,于是选择出门做美发。

等我折腾了两个小时回到家时,不但没觉得更累,反而感觉轻松了很多。

同样是需要恢复精力,我同事面对不同情况、用不一样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昨天吃完午饭,同事来找我,想借我办公室沙发睡个午觉,她是位二胎宝妈,小朋友头晚折腾到凌晨五点才消停,状态非常不好,急需补眠。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午休,她感觉精神好多了。

我和我同事都感到疲劳,最后也都恢复了精力,但却是用不同的方式达成,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疲劳感都可以用睡一觉来解决。

对此你一定不陌生:

今天一整天都在外面跑,太累了,回家玩几把游戏放松放松吧,结果打完游戏感觉更累;

最近压力太大了,所以每天都睡七八个小时,结果感觉越睡越累;

......

像这种想让大脑放松,结果跑去睡一觉,想要恢复体力,结果跑去打游戏,都属于「药不对症」的休息方式,这样做不但不能消除疲劳感,反而会越休息越累。

「身体疲劳」和「大脑疲劳」完全是两码事,用于缓解疲劳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样,用错方式,就会出现「越休息越累」的情况。

那么,针对不同疲劳,该怎么「对症下药」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区分「身体疲劳」和「大脑疲劳」的表现,这里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

倾听身体发出的声音

身体的反应是非常灵敏的,我们有时候之所以误判,是因为没有认真对待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暗号。

当你觉得自己非常疲劳、想要做点什么来恢复精力的时候,不妨调动全身感官,来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看看有没有无力、酸疼、头晕脑胀、瞌睡的感觉。

只要行动前,停一下,认真倾听身体发出的声音,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当时感觉的累,是不是身体累。

与之相反,就是大脑疲劳,比如:

睡眠规律、充足仍感到疲劳

没生病仍觉得没精神

没突然做重体力活儿,仍觉得没力气

......

诸如此类,都不属于身体疲劳的范畴。

弄懂了「身体疲劳」和「大脑疲劳」的区别,接下来就来看哪些方法可以缓解,我从两种不同类型的疲劳分别说。

有效缓解「身体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睡眠充足、规律

我们都知道睡眠不足的危害,短期来看会导致第二天精神不振、影响工作效率,长远来看,睡眠不足容易造成思考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甚至会增加死亡风险。

保障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那么,到底睡多久才算是充足呢?关于成年人的睡眠时长,我们看到很多说法:不少于6小时、7小时、6-8小时,看下来还是一脸懵圈。

国际睡眠医学学会将睡眠分为五个阶段,大约 90-110分钟经历一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就是一个睡眠周期,每晚通常保证有 4~5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就可以。

「晚睡不健康」的说法也因此受到质疑,根据睡眠周期理论,原则上不管是晚上11点入睡还是凌晨1点入睡,只要满足两个条件,睡眠时长方面就没问题:

每晚保证睡足4-5个完整的睡眠周期

保证规律的入睡时间

中途小憩

像我同事那样,头天晚上睡眠被打扰,第二天中午抽出一点时间补个眠,对于恢复身体疲劳的作用非常明显,相信很多试过的人都感同身受。

睡眠专家指出:午睡时间不宜过长,20-40分钟左右即可,超过1小时,下午工作反而会感到头脑昏沉。

有效恢复「大脑疲劳」,可以试试这三种方式:

正念冥想

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指出:大脑重量只占人体体重的2%,然而其消耗的能量却占人体总能量的约20%,这其中,又有60-80%的能量被一个叫做「DMN」(Defaule mode-network,预设模式网络)的脑组织消耗。

它的特点是:不管大脑有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活动,这个组织都会运行,用以执行一些基本的操作。

换句话说:即便你在发呆,DMN也在运行,只要它在运行,大脑就避免不了产生疲劳感。

因此,想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就必须想办法抑制DMN对能量的过度消耗。

耶鲁大学的Judson Brewer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谈到:他们对有10年以上正念冥想经验的人研究后发现,正念冥想可以抑制DMN中两个部位的活动,对帮助大脑放松有一定作用。

有氧运动

你可能会说: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经很累了,没力气再去运动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有运动习惯的人可能比较有感触:每天不运动一下,反而觉得不习惯。

为什么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呢?当我们进行有氧运动的时候,需要氧气的充分供应,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吸入的氧气量与需求量相等,从而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有氧运动的过程中,吸入了大量氧气,机体的氧气随血液流动供应全身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疲劳感,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压力。

做点别的事

我们上学的时候,如果在某科作业上耗费了太长时间,都会听到家长说:先做别的吧,或者下楼走走,换换脑子。

这确实是缓解大脑疲劳的好方法,它的好处不是直接体现在感觉上,而是「换换脑子」有助于解决难题,缩短深度耗脑的时间,从而让大脑早点进入休息状态。

我之前在文章里也写过:当一个任务耗费太长时间、太多精力还是没能解决的时候,应该暂停一下,去做点别的事,或者干脆发发呆,再回来想,很可能突然找到解决方案。

根据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无意识状态下,大脑各个神经元之间会进行自由连接,但它们不是乱连接,而是以刚刚在做的事情为方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发呆、做点别的事、睡一觉之后,我们会突然灵光一现,想出解决方案。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身体疲劳」和「大脑疲劳」是截然不同的,恢复精神的方式也不同,区分它们的一个有效方法是:

认真倾听身体的声音

有效缓解「身体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睡眠充足、规律

中途小憩

而想要缓解「大脑疲劳」,可以试试这三种方式:

正念冥想

有氧运动

做点别的事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助你准确区分当下的感觉,属于身体疲劳还是大脑疲劳,并且通过运用文章里分享的缓解方法,让自己迅速找回精力充沛的状态。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