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新拾起的梦想
小时候语文成绩特别好,总会拿自己的作文给妈看。妈妈看完之后,总会摸摸我的头说:“囡囡长大会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
这句话我记了好久,初中时给小记者报投稿,得到了一本笔记本;高中时给校周报投稿,得到的是当期的周报;大学时给晋江投稿,没有回复。
虽然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是写作的梦想却没有褪色。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就会用笔记本写日记,记得搬家的时候整理出各式各样的笔记本,翻开一看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有了智能手机,笔记本就不用了。每天用手机在空间里、微博上记录自己的一些琐事,分享自己的心情。但是这些只是记录是流水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真正激起我写作的梦,源于看到朋友的一篇她写于结婚前给她老公的文章。在文章里我看到了她的幸福和她对老公的爱,文章中没有太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多么的浪漫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触动。借用小花老师分享的一句话:我想走心的文章,一定给人心灵上的某种触动。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它触动了我那颗沉寂的心。我自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时,你要如何来记录。是傻傻的照张相,打印出来摆在桌上,还是用文字一点一滴的记录。
如果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会选照相记录瞬间的美好。看到她的这篇文之后,我选择用文字一点一滴的记录,照片总会褪色,文字却可以让瞬间变成永恒
于是我参加了29天的写作课程,想用自己的文字让瞬间变成永恒,重新拾起自己当初的梦想。
(二)是对其他灵魂的回应和召唤
《姥姥语录》一书中讲述的是倪萍带领我们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她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书中的好这话,都带给我很深的感悟。我找出两句和大家分享一下。
《姥姥语录》中姥姥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
这句话和小花老师的分享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说话要用心,写文也要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写出走心的文章,读者才能在读文的时候与作者产生共鸣。
《姥姥语录》中姥姥说:“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意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
在看到这句话时,让我想到说话要替别人着想,写文也亦是如此。写文时不能只顾着自己自嗨,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怎么触人心旋、撩人泪点、发人深思。
其实我们在读别人的文章时是与他们在对话,有时你可能会感受到作者的召唤,而当你也拿起笔记笔记时,很可能是在回应那种召唤,而那些感触和感想都会成为你自己的写作素材,都会成为你与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
(三)网罗你的记忆,让瞬间变成永恒
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那些初潜于我们脑海中的林林总总的想法,有的只是一些微渺的灵光一闪。只有少数可能会被注意到,更多的则是一闪而过,如一抹流星消逝在思想的暗夜,或者作为一艘沉船,永远躺在意识的深谷。
而写作则可以把它们点燃,让它们浮现,奔涌而出,而后让它们自己成长,壮大至到完整。那些我们的童年往事、青涩恋情、青春的友情,通过写作,让深潜在心底多年的记忆浮现,联结成网。
参加29天写作班《一件小事》的作业是在归家途中看到的;故事接龙是源于看到的一句话;爱情故事是心底有一份青梅竹马的梦想。这些都是因为有写作,才让我的记忆得以重现,才没有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四)通向疗愈,释放负面情绪
安格斯.威尔逊说,艺术家写作是因为受不了某种创伤,他用他的艺术作为某种治疗,这样就不至于彻底地失心疯。
在解剖室被解剖时,二白老师给的评语:文章有压抑感,这是生活状态所致~希望能表达出的情感,却因为逻辑上的缺失,或者基础上的欠缺,使人们很难感受清楚~写文章,也是在写生活~主人公和正常人一样在一个地方过着每天24小时。
那段时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工作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虽然每天都在笑嘻嘻的,但在写文时却有压抑感。
从解剖室出来之后,我意识到写作暴露了我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后来当我再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会用文字记录当时的所思所想,当我写完的时候发现心中的压抑感在慢慢的消退,负面情绪也在慢慢的消失。
写出来的文字让我的负面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让我的情绪不再压抑,从而让我绝大多数的生活状态保持在正轨上。
(五)显示自我
写作对于我来说,也是显示自我的一种手段。
生活就是记录,我只要还在生活,记录从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