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一
在女儿三岁两个月时,我决定把她送入幼儿园,提前适应九月份的正式入园。
那天的画面至今清晰地出现我的眼前:我带着她去见老师,和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随后,老师牵起女儿的小手,温柔地对女儿说,跟妈妈说再见。在我还未来得及和女儿说再见的时候,女儿特别懂事乖巧地冲我挥挥小手,特淡定地对我说,“妈妈,再见!你去上班吧!”
厉害了word女儿,幼儿园第一天,你竟然比妈妈还淡定!
如此“水到渠成”,彼此没有分离焦虑症,我和女儿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有必要提一下分离焦虑症。大家一定对分离焦虑症不陌生吧,尤其是宝妈,正在经历着这种痛苦或者已经体验过它的威力。
分离焦虑症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作为不少宝妈,在孩子入园前后难免会经历分离焦虑症的侵扰,甚至有的宝妈焦虑程度比孩子还要严重。
今天,我想用亲身经历谈一谈我和女儿是如何做到淡定分离的。
摆正位置
克服分离焦虑的首要因素就是首先要摆正位置。这里问题来了,妈妈到底要充当什么角色,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在孩子入园问题上,有的宝妈表现从容,而有的宝妈跟着孩子一起焦虑呢?
这就关乎到宝妈定位。永远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你永远是妈妈,孩子永远是他自己,你们本来就是两个独立分开的个体。在孩子适龄入园前,多问问自己:我凭什么对孩子舍不得分离,舍不得放手?
所以说,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你自己。妈妈首先要学会摆正位置,调整自己,舍得放手,懂得放下,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安全感十足,孩子入园也就没那么焦虑与困难了。
在这方面,尽管我也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从来也爱我自己,不让自己陷入分离焦虑的痛苦。
制造氛围
这点主要是强调入园前的场景化处理。所谓场景化,通俗点说,就是将幼儿园的课堂与室外生活提前搬到家里面,即将幼儿园场景提前化。
在孩子适龄入园前大约一年(按照三岁入园来算,入园前一年孩子大约两周岁),妈妈们可以经常给他描述幼儿园生活的样子,那里有:漂亮亲切的老师、好玩有趣的玩具、好看引人的绘本、大大的滑梯、摇摆的秋千……总之,一切的描述都是为了给孩子“先入为主”的意识,在他懵懵懂懂的时候,就应该让他知道:大人要上班,宝宝要上幼儿园。
当然,上面提到的年龄,各位宝妈可以根据孩子实际的身心发育情况来确定,适当提前,尤其是稍稍推后都是可以的,只要不影响孩子九月份正式入园即可,但应保证入园前三个月给孩子灌输这种意识。
在女儿两岁的时候,我就经常给她提到幼儿园的生活。和她一起读她爱的绘本,我会给她说,幼儿园也有好看的绘本,而且比家里还多呢!让她慢慢羡慕幼儿园生活。见到上学的小哥哥小姐姐,我还会跟她说,你现在还小,等你三岁的时候,你也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去幼儿园玩儿。我不赞同说让孩子去幼儿园“上学”,我更喜欢对女儿说去幼儿园“玩儿”。简单的“玩儿”两个字,很好地迎合了幼儿天性喜欢玩儿的心理。去幼儿园也能“玩儿”,哪个孩子不喜欢呢?
培养自立
无论何时,自立能力强的人总是能快速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即便是两三岁的宝宝,也要在他能力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样是在孩子入园前一年的时间,家长们就应该特别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即便是在大人眼前,也要让孩子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只要是孩子能做到的或者通过锻炼能做到的,就要让他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孩子生活做到了能够基本自理,在入园后也就少受罪,家长也就更放心,自然焦虑也就不会出现。可见,培养孩子自立能力与拒绝焦虑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在女儿入园前,我会经常提醒她,渴了要喝水,肚肚憋得难受就要上厕所。在家的时候对妈妈说,如果在幼儿园就要告诉老师你要喝水还是厕所。一定要让孩子敢于开口和陌生人说话,这样孩子才能把需求表达出来,在幼儿园不憋屈。
适时分离
对于大多数孩子,妈妈绝对是一种天然的依赖,这也有可能成为分离焦虑存在的原因。
既然这种天然的依赖不可避免,我们就要人为合理地营造妈妈与孩子“适时分离”的氛围。
在孩子入园前,妈妈要刻意暂时性地和宝宝分离,开始可以是一两个小时,慢慢地增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最终能达到不陪孩子过夜。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他的生活里不是只有妈妈,妈妈也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陪伴他。谁都有自己的事情,妈妈要上班,宝宝要上学。当然,这一点也适合其他家人参与实施,最终就是大人和孩子成功与分离焦虑说拜拜。
在亲子分离方面,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妈妈。在我第一次和女儿分离,又恰巧女儿断奶的那几天里,是妈妈陪女儿熬夜——女儿闹着吃奶找妈妈,妈妈在半夜就抱着她满屋逛。所以说,除妈妈之外的家人在母子分离的时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家人都要参与到成功亲子分离的大事业中去。
以上四点,是我在与女儿的相处中理论总结出来的,重要且实用,希望聪明的宝妈和宝宝们在适当的时候都能淡定说再见!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3天)
→今天静壹就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会继续和大家分享育儿经验与故事。关注我,愿你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