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图书馆了,状态不太好。可能这几天在家太颓废了,需要适应几天。
过了一年,比之前更焦虑了一些,可能从心理上,自己又老了一岁,更有危急感了。
有这些情绪起伏时,自己还会习惯性的“打压”情绪,不会去感受情绪,说的更明白一些,就是不想面对这些情绪。
自己一直都在介意,一有情绪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节奏,自己希望即使有了情绪,不要影响自己的生活,才是自己所希望。自己不要被情结控制,自己要控制情绪。
当有情绪时,自己会强硬的压下情绪,强逼着自己去学习。很显然,自己是不会学下去。之后,就会花很多时间去刷手机。
自己以前也说过,要好好的感受情绪,但是自己一直都没有这样做,自己还是和以前的做法一样。既不想被情绪控制,又不想面对情绪,只能刷手机转移注意力。
刷手机,可以让自己不关注让自己有情绪的事情,转移了注意力,情绪才会慢慢的恢复,自己又可以不面对情绪。刷手机很好的解决了自己的临时的需求。
每一次都这样做,就会让自己情绪变得得越来越模糊,又是模糊。自己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再做让自己变得模糊的事情。自己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认知。
自己要接受情绪,而不是打压情绪。情绪就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不能让自己好好学习和生活。自己就不要强逼着自己硬做事情,不想做就不要做了。就放下手里的东西,好好去感受这个情绪。
还有一点,我以前认为,自己因为情绪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是在浪费时间。自己不想浪费时间,就硬要学习。但是这样的状态更定是不好的,学不下去,自己又会自我否定。因为有这个逻辑思维在,自己就一直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
但是自己却忘了,人有情绪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情绪只是在提醒自己,自己因为什么事情,感受到了不舒服。我们找到“不对”的情绪,把事情解决了,就不会有情绪了。
但是自己不想面对、解决问题,就想了一个偷懒的形为,想直接“控制”住情绪,或者说不让自己产生情绪,当自己产生情绪时,自己还会说自己不抗压,小心眼,娇情什么的。
自己也会看一些,如何控制情绪的一些书。自己突然意识到,控制情绪,是治标不治本。
还有之前我看那本书,上面有写控制住情绪的三个方法,是为了更好的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说有了问题,只控制住情绪就完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明了,在读书时,也明白别人写的是什么。但是自己有了情绪,这些道理,却无法让自己去行动。自己还是按以前的认知的去解决问题。还是会把问题归因到情绪上。
我感受了到了一点,为什么自己一直在读书,也读了很类似一样的书,我也说过,有些道理很多书中都提到过,自己都看烦了。但对自己却没有过多的帮助,自己只能再接着去找下一本书。
自己以前就明白,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而今天自己感受到,中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先要改变自己的意识,先要推返自己以前的做法,让新的办法覆盖上去。下去再遇到这样的做法时,才有可能会改变一点。
就是一些书中,常说一个办法,复盘。就是想过去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想清楚自己当时怎么做的。然后再分析,自己哪里做错了。如果下次再遇这样的事情,自己会怎么做。
自己做错的事情,通常都是下意识的行为,当自己分析后,会输入一个新的行为,一个新的意识。这个新的意识,可能对自己的形为改变很小,但是次数多了,就会变成自己新意识。新的意识形成,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所以人的改变是慢的,一个新意识的形成,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自己还有一个毛病,会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己这次想到,就想下次立刻改过来,改不过来,自己就开始难受。就会放弃这个想法,又回到了之前。
其实这些话,大部分很熟悉的,自己以前或多或少的都提到过,但每次的感受都会有一些不一样,每写一次,会让自己对这些道理,更清楚几分。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一些道理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沉淀。想的次数的多了,才会有一点的感受,可能自己把这些道理彻底弄懂了,才会有明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