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传统
每年总是到了12月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今年的时光戛然而止,而新的一年就这么悄然开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新年伊始之际,总是引发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许孔老夫子也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感悟到这样的真理的,而且还很有可能是在旖旎的黄昏日落时分。
新年的假象
过去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祈福祝愿,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又有了一句名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始,计划先行,于是我们都纷纷在此时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或者新年计划,元旦或者春节就变成了一年内最阳光的日子,因为它充满了希望。
有希望是好的,这证明了我们还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但是,我有时发现自己却往往过于寄托于希望带来的美好幻想,却忘记了计划的重点在于行动,尤其是立即行动。
没有了行动力就会沦为一个空虚的思想者。自从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养成了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我总结的习惯,当然我也会在春节前后,总结旧日过去,进行新年计划。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对“除旧岁,迎新年”的时刻产生了依赖感,以至于把所有当下应该做的事情推迟到这个宏伟的计划之中,像是挂起来的风景画。
从前几年的经历想来,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新年到来之前,我总觉得今年也剩不下几天了,不如好好放松一下,等来年好好奋斗。于是,利用新年新气象的自我安慰之法,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些日子里破罐破摔,荒度余日,权等新年钟声再次唤醒尘封的斗志。
不幸的是:新年到来的时候往往是安逸的假期,我们都纵情娱乐,黑白颠倒,哪里还有什么“恰好合适”的时机重新开始,于是那些早已经做好的新年计划,一拖再拖,不知到什么时候才会真正的行动起来。
计划是拖延的温床
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行动力欠佳的人,一旦有这样的新年计划做借口,我很容易做一个纯粹思想上的巨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期待完美计划,期待完美开始,期待懒惰可以被计划救赎,从而浪费了无数个同样重要的日子。
人的大脑就是这样笨拙,只是因为有了一个“新年新气象”的口号和一个“完美的新年计划”的哄骗,便认为事情已经得以解决了。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新年计划最终还是会执行一部分,只是获得的效果却难免打了折扣。
其实仔细想想,2017年1月1日和2016年12月31日这两天能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温度相差不多,可能一样都是雾霾天,非要说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白昼时间会变长一两分钟。
所谓的“元旦”或者“新年”,不过是我们强行赋予给这个地球自转周期的特殊定义。所以,我开始劝自己用平常心看待每一个“似乎特殊”的日子,我度过的每一天,不过都是人生的三万分之一罢了。
而且,如果想想摩西奶奶,想想中科大少年班,我们大可不必用‘我们会老去’或者‘我们还年少’等年龄问题,来怀疑人生的每个三万分之一都是平等的。相信我,当你看懂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能明白“年龄”也不过是一个被强加的概念。
新年的新认知
说了这么多,当然也不是意味着我要就此完全摒弃新年计划或者新年总结,而是应该正确看待它。而且,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生活还有一些更高的追求,一个人还没有到随波逐流麻木度日的地步的话,都应该时刻手执荆条进行自我鞭挞。
在开头已经说过,新年的概念已经深入文化,它巧妙地唤醒了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觉。此时我们的大脑对时间的认知比较深刻,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样的日子里,有效地进行一次自我总结,往往进步都在总结的基础之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我希望自己不应该只是在新年开展自查自纠,而是每隔一段时间都注意自我反省。
第二,我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一旦有了新的计划,就要调整旧有的计划体系,并且立刻投入行动。因为12月31日和1月1日相比,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况且,我怎么知道自己制定了的计划就一定会履行并实现呢,得去做了才知道吧?相比较来说,更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你今天做了什么,而不是明天计划做什么。
第三,说是新年愿望要比新年计划好一点,因为“计划”过于死板,不如“愿望”的意思更灵活。
回头想想,我从没有在新年计划中准确预测过自己的一整年的经历:2015年的1月,我辞了职,走在旅行路上,2014年1月没有想到;2016年的1月我在山里支教,2015年的1月也没有想到;2017年的1月我正式开始了北漂,2016年的1月同样没有想到。虽然每一年,我都一样很认真的做事,但是其中的复杂经历和变故,却不是遥不可及的新年计划可以左右和“计划”的。
行动力自省
总之,以前的我总是在新年伊始之际反思总结之后列计划,然后再等待一个开始的时机……;现在发现倒不如随时总结,马上行动。但愿自己可以从“立刻去做”的原则开始,行动力可以慢慢提高。
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进行定义是一个非常宏伟的事情,我需要适当的愿景式计划,通过定期的总结认识自我,让我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
而具体的生活,则是日复一日的流逝,我其实更需要把每一天、每个小时都一视同仁,时时刻刻积聚着行动的力量。
所以,“跨年之夜”对于我来说,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