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小马拉大车”现象在基层治理中屡见不鲜,它形象地描绘了基层组织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却需承担繁重任务的状态。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健全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厘清基层权责清单。依据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权责界限,明确区级和乡镇街道拥有哪些决策权和执行权,需要承担哪些义务和职责。针对各单位提出的共性问题,制发政策导引,及时解难答疑,特别是对职责边界有争议的部门,启动部门会商机制,协调规范权责清单事项,厘清职责边界,确保横向衔接无障碍、监管无交叉;针对各单位提出的个性问题,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评判调整需求是否合理,因工作需要确需增加或减少权责事项的,由各部门撰写情况说明,联席会议根据政策文件依法判定,充分尊重基层工作实际。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精简考核事项、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等举措,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的问题,加快推动传统考核指标向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全面替代,确保基层有更多精力抓治理、抓服务,让权责对等的基层治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转。
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梳理基层组织的工作事项,形成相对固定的事务清单,是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有效抓手,但并非一成不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清单进行动态管理。对清单执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研判改进,并理顺上下级之间、部门和基层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上下贯通、同题共答的工作闭环,切实提升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