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自诩文艺青年的我,怎么可能错过去电影院看《芳华》的机会。尽管网络上对冯小刚这部电影褒贬不一,但是我看到的各位看官的言论还是“功大于过”。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军队文工团,一群芳华青春时期的年轻人,经历的文工团生活、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文工团解散后各自的生活的故事。在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不同的人生归宿。
电影的拍摄技术毋庸置疑是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摄影和美术都是让观影者无法忽视的舒适感受。在文工团部分的大量暖色调,让人觉得这些青春人物的形象都特别的美好,更加与某些人物的自私、冷漠的品质形成鲜明对比。手持的运动镜头,更增加了音乐和歌舞的活力和动感。关于青春的回忆是这么的美和生动。
当中的人物性格,战争冲突,青春回忆以及最后的韶华已逝,给每个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带来的都是不同的感受,而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字就是“善良”。
男主人公刘峰是一名人人称颂的“活雷锋”,出差帮战友带来许多家人捎带的东西,没人吃的破饺子他全挑来吃,猪圈的猪跑了也是第一个来找他……但是最终在刘峰对林丁丁表达爱意之后,林丁丁对刘峰落井下石,导致刘被下放到伐木连,讽刺的是,文工团所有人都没有站出来为刘峰说话,惨淡离开的时候,只有平凡的何小萍来为他送行。“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是影片中对和何小萍的评价。何小萍也是善良的,她也是唯一一个支持刘峰的人,并且在刘峰离开之后,对这个人情冷漠的文工团彻底绝望了。
最终两个善良的人殊途同归,对比光鲜亮丽的其他战友,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惨淡”,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一条手臂,生活艰辛,妻子也和货车司机跑了。何小萍战争之后精神出现问题,恢复之后也过早的衰老了,满头白发。
看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为什么电影要把善良的人写的没有好的结果呢?是不是在提醒我们善良也应该适当的加以节制,不要做老好人,在保护全世界之前,也要先考虑一下保护自己。或许在最后刘峰对联防队员的态度中,我们也能看到他懂得了善良该在什么时候收敛,什么时候展开。可即便生活如何艰辛,善良的人始终坚守着心底的善良不愿放弃。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好人难做,但我们仍要做个好人。
刘峰和何小萍可能是战友中混得最差的,但是他们确实这群人中活得最心安理得的,最后两个人相濡以沫,相伴一生。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善良。
芳华,便是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