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2季2015年8月8日的一期,辩题是“长生不老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我的观点是反长生不老的,其实现实也是如此,人既会老又会死。借着清明节刚过去的时间段,突然想探讨一点这种有点深刻和灰暗的话题——怎样看待衰老和死亡。
在那期节目里,马东给长生不老讲了一个好处,就是“长生不老不是死不了,而是可以选择离开世界的时间和方式”。这恰恰说明还是不要长生不老了,因为长生这件事很可怕,就是“无限”的具体体现。
以前学数学就学过“无限”其实是个摸不着的概念:一段线段有多少个点,无限;整个宇宙有多少个点,无限。这两个无限是一样的,虽然看上去,一段线段比宇宙小多了。
所以活的时间无限,也不会衰老,这就意味着没有变化,纵使可以学这个技艺,做那个事业,那又有什么区别呢?生活越丰富,我就越彷徨,到最后发现还是单一的一种生活。
不要长生不老,要一个自己的时代,这样跟世界的链接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一段时间和空间对应的、唯属于我的一个世界。这其实很重要。
衰老,意味着珍惜,意味着有个自然的台阶下。不然就像贪官一样,一旦被抬在这个位置,想走都没法子了。
死亡,意味着有个结束。我不信教,不相信来世。觉得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虚无,编程里面有个概念叫空指针,用“NULL”来表示——给一个干完了活要退场的指针所赋予的状态。我想这就是死亡的状态吧,释放资源。
关于死亡,我的理解也分几步的,有这么几个里程碑事件:
1 小学的时候,一位同学家长就去世了,真是第一次听到身边的人谈到死亡,我很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有点呼吸急促,脊背发凉,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和害怕,过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2 大学的时候,也是同学的家人去世,我自己的承受能力好一点,没有心惊肉跳了,和其他同学商讨的是要不要给些钱,能帮点什么忙不。
3 后来学理财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人间世》这部纪录片,有一期讲临终关怀的,对我震撼巨大。里面有一个重症病人,他在去临终关怀医院前,自己跟周围的亲朋好友,甚至校园、家、树木花草都做了告别,然后一个人住到临终关怀病房,在这种平均剩余寿命十天的病房里已经撑了三年多。我算是见识了什么是既积极又消极,觉得他特别厉害,活得很睿智,却也是心疼。我当时就在想,我要是得了重病,也许会向他一样的选择,从始至终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走之前好好地告别生活,然后静候死亡。
4 所以接着又去看关于保险的知识。我觉得保险这个东西特别区分人,从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个事物的态度,往往能判断TA对生和死的态度。 我感觉其实保险就是两个目的:(1)保障:不要太多,死亡概率并不会因为买不买保险而改变,这个的目的只是不用去开家庭会议四处借钱治病,生病的治疗方案自己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要是死亡的话家人得一些赔偿金,不会留下一个烂摊子罢了;(2) 确权:让一笔钱少受税务、债务、遗产分割的影响,早早就确定受益人是谁,省得活着的人打架,干嘛死了还给特别亲近的这些人添麻烦呢,做事情周全、不留手尾的习惯罢了。
最后,说到最近的感触,因为有一位亲戚的离世,我真正参与到其中,帮忙做一些事情,安慰家人等等。都忙完了之后,特别让自己坐下来认真思考生生死死这些事情。
我觉得不应该避讳谈死亡,我甚至会去设想因为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和真正面临死亡之前的规划。特别逗,于生于死,我都给自己列了一堆条目,想想看怎么让自己的生活有意思,怎么处理自己的后事。
生命的有限、稀缺才让我更珍惜,才有快乐的感觉。价值是对比出来的。想起一部奥斯卡获奖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把大脑中的情绪拟人化,对应欢乐情绪的小人叫乐乐,对应忧伤情绪的小人叫忧忧,乐乐觉得忧忧一出现就会干扰主人的情绪,让主人哭泣,就不让忧忧出来,结果主人反而生活没了激情。后来发现每一次的欢笑其实都有泪水打底,经历过一些辛苦,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