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与空性

顶礼一切上师金刚总持

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论》说:

            凡依因缘而起者,

            将彼解释为空性;

            彼是依而安立者,

            彼性即是中观道。

        宗喀巴大师也说:空性与缘起的不相违是中观见的核心与道的关键。

        “缘起”是指事物依仗因缘而生,正确地了解缘起,可以破除事物于自身中存在的概念,因为它们必须依仗其他事物。在此同时,它也破除“断边”,因为它显示事物的确生起,它们确实存在,而且影响彼此。

        因此,宗喀巴大师建议,假如认为自己或许已经找到甚深的空性见,你应该检视自己是否遮破过度。你所发现的这个“空性”,是否能与仗缘而起之事物的“唯有”一致,假如不能,那你肯定是错乱了。

        宗喀巴大师指出,对中观的诠释如果无法支持缘起,将会破坏整个佛教修行的概念。

        从“基”、“道”、“果”的观点来讨论佛法,是解释这点的一个方法。

        “基”是指所有存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被包含在世俗谛与胜义谛其中之一谛。胜利谛是空性;世俗谛是包含有情众生在内的所有其他事物。

        大乘的“道”牵涉两种修行:(一),透过人对人与人际关系(世俗谛)的态度,而累积善德或福德的修行;(二)积聚智慧、真实智(胜利谛)定解的修行。这条修行之“道”以圆满成佛之“果”为最终。

        果也有两个面向:(一)化身(佛陀身相之体现);(二)法身(佛陀真谛之体现)。前者是源自积聚福德的印记或“果”,后者则来自积聚智慧的印记。

        重点是:一个人若无悲行与无二智(道),就无法成佛(果);若未兼具世俗与胜利二谛(基),就无法拥有悲行与无二智之(道)。

        假如只有空性,而没有世俗谛,就不会有众生,就不会有要去解除的痛苦,因而就不会有悲行,进而不会有佛果。因此,对整个佛法而言,保持二谛无违(空性与缘起不相违)是重要的。

        在寻求理解空性时,重要的是切莫毁坏我们对缘起的信心。宗喀巴大师教导,缘起本身是我们用来显示事物“自性空”的最佳正理。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之空性教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