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依靠、依恋、依赖之间不同,在于识别这些现象,觉察不利于成长部分,觉察自我生活中需要改进地方。
人之初,性本弱,这意味着要想生存下来,新生儿乃至婴幼儿必须依靠父母的养育,提供食物满足生理需要。这如同初入职场新人,没有工作经验,需要依靠规章制度和别人经验来学习成长。
事实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社会分工,导致彼此依靠非常紧密,我们每个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需顾忌自己不擅长的供给,就在于社会分工合作结果。因此,也就有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实践活动。
合作共赢的前提就是承认依靠,接受依靠,依靠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
如果说依靠更多是指物质需要,依恋则侧重精神需要,也就是心理正常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对于婴幼儿依恋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依恋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依恋分作安全型、焦虑型、矛盾型三种,占比人群数量大概是60%、15%、15%。从研究结果看,依恋类型与婴儿天生和父母养育方式有着重要关系,安全型依恋无疑是我们希望的。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特点很明显,对父母有信任,接受父母暂时离开,与父母互动良好,敢于尝试探索未知地方,遇到危险时候会立即回到父母身边。
心理学恒河猴试验证实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被放进笼子里,里面有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铁丝扎成放有奶瓶的妈妈,另一个铁丝用绒布包扎但是没有奶瓶。试验人员发现,小猴子总是紧紧抱着绒布妈妈,只有饥饿时候才会跑去铁丝妈妈那里进食,然后会再跑回来。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这个试验证明的依恋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多需要的是心理满足。
童年时期依恋继续发展,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爱的充实,另一个是依赖的形成。这取决于养育者的养育方式不同。
依恋本质上是示弱的过程,但是弱者是要成长的。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婴幼儿会自然追求独立自主,家长如果适当放手,让孩子探索世界,支持鼓励孩子独立发展,就会让孩子在爱的满足中健康长大。
反之,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剥夺孩子成长体验,事事包办代替,孩子的依恋就成为依赖,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动力。还有一种家长过于强势,控制感强烈,凡事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不得任何突破尝试,结果也使得孩子形成依赖,既然家长安排好了一切,干脆一切行动听指挥,懒得动手动脑。
有个咨询个案非常具有代表性。一个四十多岁女士,教育程度良好,护士职业,有过短暂婚史。新婚之夜其母亲闯进来,指责男方图谋不轨,就把女儿领走了,男方随即离婚。之后一直随着父母生活,有人担心其以后生活,回答说父母都安排好了,等父母老去之后就跟随哥哥生活。
这就是典型的依靠—依恋—依赖的发展过程,看起来是女儿依赖父母,其实是父母尤其母亲依赖孩子。换句话说,所谓恋母,不过是母恋,与此类似的则是康有为女儿康同碧对待女儿的故事。
心理学家李克富老师认为,依赖不重要,识别依赖才重要。应对依赖的方式有两点:
一是想方设法不被依赖,这样才能帮助对方成长。比如识别孩子依赖现象,让孩子做自己,独立成长起来。
二是想方设法依赖别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关系。比如夫妻之间多依赖对方,对方付出有成就感,同时会促进关系良好。
区别依靠、依恋、依赖之间不同,在于识别这些现象,觉察不利于成长部分,觉察自我生活中需要改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