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逛书店是我的爱好之一。
儿子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和我一起外出逛街,走在街上我只要看到书店就不爱走,非要在里面逛一圈不可。儿子虽然碍于情面也没怎么和我闹,回家就“告状”。几次以后,我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徒步。
其实我们小区楼下也有一家小书店,偌大一个小区也只有这一家小书店。门脸不大,也没啥招牌。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没有,后来留心观察才在那个进去的楼梯口上发现四个字“宝静书店”。
四十来平米的铺面,里面主要以卖文具,教辅为主,偶尔也有一些古典名著。书店的定位很明确,针对中小学生。小区内有两所学校,一所中学,一所小学。每逢开学初那几天,书店里可谓是人山人海,带着孩子买包书纸,文具,教辅不一而足。或许那是书店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刻。
可对于我而言,这些文具、教辅似乎也没法吸引我。但偶尔一次进去,发现里面还是可以淘到好东西。在小书店的楼上偏僻角落,竟然有打折书卖,都是一些“没人看”的书,有原版书,还有一些名家名作。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诸如王蒙的《尴尬风流》,冯骥才的《散花》等等。用手抹去书上的灰尘,翻开书页,如同伯牙遇到子期。
只可惜像我这样的“书呆子”太少,平时书店里只有两个退休员工那样的中年妇女在那里聊天,似乎营业额之类和她们没有任何关系。买了书,交了钱也没有言语表达,她们依旧自顾自的侃大山。
或者迫于生计,有几年还把门面分出一半出租给修电动车,自行车。一家本应修生养性的书店旁,隔壁竟然是吵吵闹闹的修车房。谁还愿意进去啊?更何况网店日益发达,谁还会来这种小店来买书?只是偶尔附近的学生早上起来忘了戴红领巾,临时抱佛脚买一条应付检查吧。
就这样,苦心经营(苟延残喘)了几年,周末偶尔经过那里。咦,书店呢?怎么变成牛肉面馆了?一同消失的当然还有那修车铺。哎,精神食粮还是敌不过生活食粮,看着那热腾腾的面条,大块大块的牛肉(要是猪肉就更好)垂涎欲滴。曾经书店里的那教辅,那书籍,能有几人求知欲渴?尤其对于附近的学校孩童来说,被爹妈牵着手进入书店能有啥好?没准还恨之入骨呢。还不如去附近的老盛昌买点点心实惠,能吃能喝,多好。
没有书店了,小区里是找不到书店。要看书就得多走几步路,到吴中路的万象城的言文又几,到爱琴海楼上的书店。但是实体书店就是一个卖吆喝的,大书店里热热闹闹,人头攒动,但都是坐那里看的,能买的又有几个?宜山路上的博库书店,曾经名噪一时,可如今也不是门可罗雀。实体书店该何处去?20多年前去北京,当时的书店“风入松”,给我印象很深刻,书店旁开辟一角,有茶歇,有阅读角。可如今呢?也已经消失在风中。
学校的曦潮书店,在玉兰苑二楼才开张没多久,如今也已经是人去楼空。
走在街上,满大街的商业气息,总感觉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2020.1.8 晨 校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