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从时间中寻找时间的人

柳比歇夫,苏联昆虫学家,1890年出生,26岁开始写日记,用时间统计法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支出,日复一日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事、用了多少时间,他的日记形式很简单:x年x月x地x时刻,在xx事情上花费了xx小时xx分钟,一直坚持了56年。


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样强迫症式的坚持很无趣,但是对柳比歇夫来说却非常重要。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详细地把时间进行了不同用途的分类,从而测算出自己在工作中花费的有效时长,这帮他分析出怎样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柳比歇夫一生都是如此,即使战争期间,他也没有因外界的干扰而停止,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根据柳比歇夫1963年的统计显示,他每年最高的有效工作时间总和达到2006小时30分钟,其中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长为5小时29分。

柳比歇夫也是高产的,一生共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1955年收集到35箱地蚤标本,共计13000只,还为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切片。另外,他长年和友人通信,仅回信就有283封,这些信都是认真书写的长信,内容既有学术研究也有文学讨论。

柳比歇夫还具有超越常人的理性,1942年柳比歇夫的儿子在战场上阵亡,一般人很难不沉浸在悲痛里,但柳比歇夫把悲伤量化了,他只是冷静地将儿子去世这一客观事实记录下来,然后继续记日记、做昆虫标本实验。

《奇特的一生》说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柳比歇夫一生都在机械的记录,但是从这种事务性的记录中,柳比歇夫寻找到快乐,也找到了自我价值,最终与他的生命合二为一。

几十年来柳比歇夫一直用这种方式,有效利用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不是天才,但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整理时间,让他取得了数量惊人的工作成果,可以说,柳比歇夫对时间潜力的挖掘已经达到了极致。

然而柳比歇夫的人生,普通人很难复制,但如果我们仅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他的时间统计法的确可以为每个人所用。


1、时间记录&统计分析

柳比歇夫总是把每天各类事项花费的时间详细记录下来,比如看报纸1小时、散步20分钟……然后核算出每一项工作消耗的总时长,最终在每个月底/年底进行统计分析,把每一项事务本月总消耗的时间累加。这样他便可以清楚,什么工作花费时间较长,什么内容是无意义的,以及是否应该调整某项事务花费的占比……


2、利用零碎时间

对柳比歇夫来说,坐车、开会、散步这样的零碎时间都是可以“一心二用”的。比如散步,他会顺便寻找昆虫标本,无聊的会议,会用来演算习题,如果旅行,也会根据路途的长短选择大部头或是小册子。


3、坚持整理分类

柳比歇夫非常重视分类,将文件都进行了编号,装订成册。此外学术通信、教案、日记、手稿、回忆录、学术报告、照片、书评等资料也都做了详细的整理。他按体系把资料分门别类,这些内容同时在他的大脑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查找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4、读书&记录

对于读书,柳比歇夫会把看过的东西尽量做摘要,如果是重要的内容,更要仔细研究,他主张看书不能流于表面,如果精彩的内容一时看不懂,就先摘抄下来,在抄抄写写中汲取营养。


柳比歇夫是一个从时间中寻找时间的人,一生的时间都用在研究蠕虫的构造。你可能觉得他很牛,也可能觉得太无趣,但不可否认,柳比歇夫向世人展示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将全部生命投入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将人生掌控中自己手中,只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而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想好好整理人生,规划未来,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在需要改变的时候选择了继续保持舒服的姿势,在努力尝试却不见效果的时候忘记了怎样坚持。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必像柳比歇夫那样苛刻,也无法精准地度过一生,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读完这本书,然后试着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法,认真对待每一分,哪怕从这一刻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