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个月前参加写作体验营的时候,有个问题是为什么想要写作?当时想的是自己不会写作,学习一下,或许以后能教教家里的小朋友,并没有认知到课程中讲的“写作变现”的深意。
写作体验营结束后,对写作的认知有了一些提升,行动上也有了搜集素材,进行日更的改变。但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渐渐有些吃力。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读完了镜晓娴的《60分钟高效阅读:超实用的快速读书法》。其中在阅读输出的部分讲了写作前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想写给谁看?
2想帮读者解决什么问题?
3想让读者看完文章后做些什么?
回顾自己写的日更文章,几乎都不能完全应对出上面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感觉自己成文很仓促,只是为了应付“日更挑战”。
成长来自于反馈,坚持也来自于反馈。日更这两个月阅读者不多,反映贡献能力的简贝也没有赚多少。显然这些天并没有得到多少正面的反馈,变现值接近零。
镜老师在书中提到,没能给人反馈的事情,不是方法错了,就是方向错了。这时应该止损,停止写作,找到没反馈的原因,控制投入成本,减少沉没成本。
我想我是该调整一下了。在“阅读输出到写作变现”这条路上,或是阅读变现和写作变现这两条路上,我都该先做好方向定位,根据镜老师推荐的书单,先多积累一些关于阅读写作的底层逻辑思维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向着形成个人品牌的方向努力。
日更已不能让我有进一步的提高,我想就到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