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父亲节,不能免俗,我想说一些和父亲有关的话。
第一,做父亲的最低限度,不是钱不是钱不是钱!是不能虐待家人。因为,心理咨询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患者,如果有最糟糕的一类父亲,经常是这样的:因为酗酒、吸毒、赌博等上瘾,或者自身的情绪不稳定,虐待家人。这里的虐待包括暴力和非暴力的,言语侮辱什么的都算。其中性虐待是最糟糕的。
小孩子在生活上情感上又依附父母亲,又很爱父母(小孩子天然爱父母,这个没有例外),但受到的却是一个强大的(成年人比孩子强大太多了)自己必须依赖的人虐待,这种痛苦会是生理心理双重创伤,而创伤越早期,影响越重大。有的孩子为了在心理上生存下去,只能借助很特殊的心理防御,而这些防御的方法,在许多年以后,可能成为这个孩子的严重心理障碍。
有的父亲虐待孩子的母亲,母亲无力反抗,也会给孩子造成严重创伤,孩子也会感到强大恶势力面前的无力感,愤怒感,悲伤感,而且无处排遣。
所以被家暴的伴侣,如果回到施暴者身边,对孩子其实是很负面的影响。
2. 父亲的角色很重要,现在很多父亲缺位。前两天,投资人张泉灵在微博上说,现在不少父亲只扮演出赡养费的前夫的角色,这话很准确的描绘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的缺失啊。
世界上男性占一半,男女性思维行事方式都有差距,一个小孩从小没有足够的第一线实践机会和男性深入长时间亲密的相处,你想对世界的认识会有多大的缺憾。
父亲这个角色远不仅需要参与养,还要教,还要陪伴,还要体现一定柔情和坚定,还有些活力、运动的因素需要提供给孩子。如果孩子的早期成长里缺乏这个角色,非常遗憾。
3.父亲和母亲的互动会给孩子一个模版,不同性别的人是怎么相处的,还有人与人是怎么相处的。孩子会从家庭成员的互动里学到最早的与人相处的模式。最初的模版对小孩很重要,因为小孩成长有关键期的问题,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一个茅草建的房子最终要改成钢筋混凝土的建筑,那要花费的功夫之大啊,和孩子要修正改变早期模版一样困难。
4.说了这么多,那单亲家庭怎么办?这就回到父亲角色上来,父亲是个角色,扮演者可以是妈妈可以是爷爷奶奶可以是姥爷姥姥,还可以是邻居,可以每个人一点。单亲家庭里,很多情况下母兼父职,母亲的担子是重了,然而在努力下是能够承担父亲的角色的。
还有,单身的母亲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再婚的话会有和孩子相处的问题,但同时可以给孩子稳定的生活结构(前提当然这个人比较靠谱),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持续单身,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我知道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提供这样的服务,母亲和孩子可以一起做亲子咨询,有的咨询师甚至非常有爱心的给单亲妈妈专门留出时间且费用打折。这就像个外挂的父亲角色系统,嗯,像买来半成品做饭。我觉得随着社会发展,这点会慢慢为更多人接受。
5.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男孩会以父亲为很多方面的模版,他成年以后会不知不觉在很多方面和父亲相似,毕竟是他早年接触的第一位,受影响最大的同性成人啊。而女儿和男性的关系会受父亲的影响,毕竟父亲是他早年接触的第一位,受影响最大的异性成人。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的爸爸对我的影响。他很忙碌,但小时候很宠我的时候喜欢带我去吃美食买衣服,接送我上下课。所以成年后,我只要遇到愿意请我吃美食或者接送我的男性,都会有条件反射似的好感,而对于送我礼物的男性却感觉迟钝,这就是一种移情,是因为对方对我表现出了类似父亲当年做的事情,而我对他会产生对父亲一样亲切的感觉。
最后,我想推荐几部有关父亲的电影:
1.《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Stuart: A Life Backwards》,这便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成年后的悲惨命运就和早年的受虐有关。
2.《0.5毫米》日本电影。里面有几位糟糕的父亲。
3. 《艋舺》,片中蚊子的父亲就是典型缺位的父亲。事实上,我觉得这是围绕父子关系的一部电影。导演钮承泽的《艋舺》和《love》都有探讨父亲缺位的问题。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翻看一下钮承泽自己的经历,他的电影作品里的内容微妙地折射了他心中对父亲特殊的情结。
4.《大鱼》。美国人的视角和处理方式。
5.《比海更深》,父子的纠结于无声处静静发生。是枝裕和也是一位喜欢谈父与子的导演啊。
还有,当然是你的故事啰,毕竟这是对于你最重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