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对于人体生命的细节唯求其细,却缺乏归纳概括而写出纲举目张的报告,中医学则是写总结报告的行家手里,中医归纳出了人体生命的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先天之本,谓之肾精,来自父母遗传,决定着人身一世,决定着组织结构即“形与器”及其功能。二是来自食物的营养物质,化为后天肾精,是人体“形与器”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产生人体元气(原动力、生命力、活力、能量)的物质基础,谓之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两个“本”互生互用,是决定人体健康或疾病的最为重要的根本性问题,用这个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反复进行《实践论》的研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西医学不能相比的。
中医学中的脾与胃,西医学建立在分子细胞的物质基础上,非常物质,非常具体。一部分中医学也建立在分子细胞的基础上,但它们的名称是一个“精”字是分子细胞们的“总结报告”,与具体的物质已经有了距离,已经有了抽象性,已经是宏观概念。这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都讲物质,都建立在分子细胞基础上,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中西医理论体系?比如,一个人是生命物质,西医学研究这个人的结构与功能,中医学则研究这个人的生命态,即不同时空中的状态。这个人可以有手舞足蹈、怒发冲冠、懒言少气、偷偷摸摸等等状态。同理,分子细胞们也是一个个的生命个体,也有不同的生命态。当其“家资殷实”,细胞结实健康时,谓之肾藏精,肾不虚而精不亏;当其入不敷出,蛋白质与糖元等消耗释放优势时,谓之阴虚阳亢,肾虚精亏;当其元气ATP充足时,谓之脾气健运、肺气不虚,而ATP缺乏时,就成了肺脾气虚。 西医学建立在生命物质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在生命物质的生命态上。前者具体而局限,后者则因为生命态具有普遍联系的特性,而形成了人体的“互联网”。
西医学说某个生命物质时,只是一件事情,中医学说同一个生命物质的“态”时,因为它有许多“态”,归属于许多系统。如上述之细胞,不仅归属于脾、肺、肾,实际上,“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一个细胞中就有中医学的全部藏象。比如,肾精核酸之DNA决定了细胞各种工作的程序,这些程序是自动化流水线,宜通畅而忌阻滞,谓之肝主疏泄,肝气宜条达。当人情志抑郁时,必然会造成“流水线”的阻滞,谓之肝气郁滞,治以疏肝理气。人的情志又属于心、心神明,心神舒畅则肝气条达,心肝之郁则殃及肾精之程序,也就是说,大脑的精神活动与DNA有关连,也会在DNA中留下痕迹而得以遗传。有人之性格、走路、写字等俱像父母,是为证明。而且,DNA 及其程序等都可以通过补肾疏肝等方药去治疗。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尚未涉及或朦胧未开窍的领域。 以下讨论脾胃问题。中医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态。一个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这是一件事情,但用中医社会学的观点去看,就是两个态。学校分为教与学两个态,“教”的方面,有硬件和软件,即设施和师资,它的运作相当于“胃主受纳腐熟”,受纳指学校提供了场所,腐熟指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的方面,相当于“脾主运化”,运化即运动变化,学生由一年级升到高年级,“运化”为社会有用之才。学校的硬软件设施之“受纳腐熟”是一个程序,是由许多环节所组成的“链”,这个链的运作应该有序、顺利,谓之肝喜疏泄条达。这个程序链的运作是从上一个链到下一个链,链链相传,是从上到下的运动方向,谓之胃气通降,胃的通降中寓含肝的疏泄条达,如果此链阻滞,谓之肝胃不和、胃气失降。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直至毕业成才,是欣欣向上的现象,是从下向上的“升”的运动,谓之脾主运化、脾气升清。胃气之降与脾气之升相得益彰,谓教学相长、教学互动,一件事情表现为两个态势或“生命态”,分别属于不同的脾与为两个藏象。再举例说明之,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一本书,一页一页翻完了,谓之“胃气通降”;孩子的知识增加了,谓之“脾气升清”。工厂与农民按照生产工序搞生产,相当“胃受纳腐熟”,产品出来了,相当“脾主运化”。军舰“受纳”着士兵去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相当“脾主运化”。 黄帝们说: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六府者,胃为之海”, “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这是讲人体只有一个府,就是“胃府”,所谓六府者,乃胃府的分支机构。什么是胃府?张景岳说:“胃为府者,犹府库之府,府之为言聚也”,人体犹如一个受纳(盛受)津液的器皿,谓之胃府。第一,黄帝们认为人体是物质的,并占有客观空间,即空间性。第二,黄帝们把人体物质看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津液,一个是受纳津液的“器”,即胃府。胃府是津液之海,是津液的流通领域或“市场”,故又说“胃为之市”。第三,津液处于运动变化状态,称为脾主运化,张景岳说:“胃属三阳,故主天气,脾属三阴,故主地气”,“脾属阴,为胃之里;胃属阳,为脾之表”。在胃主受纳的同时,进行着脾主运化。 黄帝们说:“肺主皮”,“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提出了“皮与膜”的概念,后人说“凡肉理脏府之间,其成片联络簿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也…又谓之膜原”,“邪黄由邪热搏聚于皮膜”,又有了膜原、皮膜的称谓。这说明历代医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人体内部的“皮膜”,皮膜一词,呼之欲出,于是笔者提出了肺胃合皮膜之说。皮膜不是具体的解剖学名称,乃藏象概念,其意指人体受纳津液的那个层次,就像葡萄、鸡蛋都是由一层皮膜受纳着津液一样,津液又是一个层次。于是将胃府之说予以发展,将人身分为津液与皮膜两个层次,脾以津液为体,胃(府)以皮膜为体,皮膜受纳津液,故胃(肺)合皮膜而主外主表,是人体之“天”。黄帝们说:“天气通于肺”,“五脏六府,肺为之盖”,“阳明者表也,五脏六府之海也”,“胃属三阳,故主天气”,“胃为阳明,化气于燥金”,“胃气不降,肺金自无下行之路”,“治肺而胃与膀胱皆在其中”,“治胃中即是治肺”,“肺胃位高,治宜清肃”,《医方集解》说:“胃者卫之源”,到了清代,中医系统思想大为提高,将肺与胃两个藏象“系统”为一个“肺胃”藏象,笔者于是提出了肺胃合皮膜主受纳腐熟主肃降主二便主卫气主表等概念。 肺胃合皮膜而主卫气,是外邪侵入人体的初犯之地,也是肺胃之气起而抗邪的物质基础,故肺胃主卫气主免疫。肺胃合皮膜而主受纳,其中就有一个张力问题,如高血容量、高血压、颅内高压、心力衰竭时,胃受纳超容而张力增大,就会发生排纳反应而呕吐,谓之胃气上逆。初孕时,植入子宫内膜的受精卵中含有异体之精,如外邪之侵入,肺胃卫气起而抗邪,发为呕吐、头晕、乏力等妊娠反应。其实,用系统学的观点看,岂止肺胃是一个藏象,肾肺胃这三个藏象也是一个系统,笔者称为右脏。“夫精者身之本也”,动植物的物质基础都是精(核酸、蛋白质、细胞之总称)。动植物的精形成了食物,但这是异体之精,必须再加工,进行受纳腐熟,才能由异变己、由生变熟,变为人体之精。这好像火炉与锅笼将生的食物加工成了熟的食物一样,谓之胃主受纳腐熟。黄帝们说:“胃热则消谷”,“胃中阳气,其热如釜”,“胃为阳土,水谷至此,顷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肾为胃关,肾中真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故胃气虚而恶闻食臭也”,“盖少阴命门之阳,上熟水谷,则为胃阳”,“胃之纳,脾之运,皆火之运也”,肾肺胃是同一个右脏,胃是受纳腐熟的具体实施者,肾肺是领导主持者,如同一个工作组。胃热来自命门之火,在右脏的受纳腐熟下,食物或津液发生了运化。胃皮膜受纳着脾津液,脾主运化即津液之运化。所谓“受水谷而行化物”的“受”,就是胃的受纳,为津液的流通与运化提供了一个场所或市场。所谓“胃为之市”,就是流通领域。“行”即脾主运化,脾运化着津液。 病菌与病毒也是异体之精,对其消灭的过程,也是脾胃的受纳腐熟与运化,故脾胃主卫气主免疫。在受体与神经的信息传递中,在神经向肌肉传递信息中及四肢等肌肉的运动中,在脑细胞的思维意识中,都以脾胃之受纳运化胃为本。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是说二者如影随形,胃之所在即脾之所在,凡皮膜之所在即津液之所在,从脾胃角度看,人身就是一个大脾胃。凡呈囊呈管腔呈液态呈皮膜者都是脾胃一体化,细胞、细胞膜、溶酶体、线粒体、核糖体、核酸、受体、神经、肌肉、心血管、尿脏、气脏(肺脏)、运脏(肝脏)、腺体、脑细胞等等,人身所有的组织结构都是脾胃联合体,其功能活动都属于脾胃之受纳腐熟与运化。
中医学中的脾与胃,细胞的内外膜受纳腐熟着细胞内液,脉管及心脏受纳腐熟着血液,尿单位(肾单位)的小球、小管受纳腐熟着尿液,小肠受纳腐熟着食物,细胞核受纳腐熟着核
酸。这是说,整个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是肾精之核酸、蛋白质、细胞们形成的皮膜与“形、器”,其原动力是右脏的元气,即肾气、肺气、胃气,例如,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这是右脏或胃气的受纳腐熟的具体体现。故黄帝们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水中
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之本也”。 动脉血运动到毛细血管网络(微循环、血络)中,津液从血络通透而出,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土脏,灌溉四旁”。这里的“胃”,一是受纳
血液的血管网络,二是四旁者胃也,细胞也,脾运化则血液灌溉细胞,胃中津液充盈,“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而胃津外而为汗,下而化尿,四肢有力,头脑思
维,津液濡养也。“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 黄帝们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这个膀胱就像一个以皮膜为皮的皮口袋、皮水囊,内盛津液,董废翁说:“胃为水谷之海,其上
有口,其下有口”,膀胱是六府之一,属于胃,是胃府中专门受纳水液或津液的部分,其进水口是胃肠道,出水口是水道(肾脏、输尿管、膀胱脏器、尿路),从水
道而出的是经过气化后形成的尿液。这个“气化”的功能单位是尿(肾)单位,包括尿小球和尿小管,血液在此滤过,津液“气化”而出,成为原尿,再经过尿小管
的重吸收,成为终尿,储藏在膀胱脏器中,得心神明之令排之而出。这个气化来自右脏的皮膜及其元气,也就是肾气、肺气、胃气。故黄帝们说“肾者胃之关也”,
也就是膀胱之关,肺气之关,是肺胃之气的本源或命门。故排尿之标在肺胃,排尿之本在肾气。岂止排尿,凡受纳腐熟者,皆以肺胃为标,以肾气为本。 肾为先天之本,DNA提供了人体的硬件及软件,如同工程师绘出了图纸,不等于工程就完成了。按照图纸和施工程序,施工部门进行操作,谓之脾主运化、脾
胃为后天之本。肾精DNA提供了合成蛋白质的指令,提供了组建细胞、受体、神经等的指令,提供了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程序链,而具体施工操作者是后天之本的脾胃。
所以,人类基因图的绘出,只说了肾主先天问题,不等于揭示了全部的生命奥秘,脾胃主后天问题有待继续研究,尤其是先天与后天所形成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