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逛在傣族园
游逛在傣寨
野菊米
起先我以为西双版纳傣族园只是一个每天过泼水节的地方,坐上景交车才发现这里有原生态的傣族寨子,顿生游逛兴致。
在曼听村寨的佛塔寺门口跳下车,门口就有两座“树包塔”,菩提树穿塔而出,枝叶繁茂,树上还寄生、附生着其他植物,根茎从塔砖里钻出来,又像爱人的手,紧紧抱住塔,能看见塔基和佛龛,却看不见塔尖。其中一棵塔树挡住了寺门,碧绿的枝叶垂挂到尖顶拱门上,守门的绿皮肤红衣蓝裤神像神态威严,对于第二次走进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的我来说,很有一种异域风情。
门内一座白塔沐浴在热带强烈的阳光下,屋子里陈列着贝叶经,外形朴素,文字是傣文吗?与总佛寺的站立金身佛有相似之处,一样的瞿瘦挺拔庄严,身上鲜有服饰纹路,只不过这是一尊坐佛。主殿也有回廊,说来也怪,站在回廊上,暑热顿消。左右各有钟楼鼓楼,鼓楼里还陈列着一排色彩各异的象脚鼓,可以想象,每逢傣族节日,它们一定是唱着欢乐的鼓点。我最喜欢的是,西双版纳的佛寺里的所有建筑,不仅造型典雅,色彩富丽,而且总是被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包围着,和谐共生,互为映衬。
寺里的办公区、修行区有矮矮的围栏。两次进寺,都见不到一个穿袈裟的人。寺院里还有一片宽阔的禅修林,小路洁净,通向远方。修行的人似乎与游客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走出寺院,绕到寺庙旁边的弄堂里,沿着横七竖八的街巷,在村寨里穿行,路过一幢幢尖顶吊脚楼。吊脚楼里,停着小汽车、摩托车,堆放着杂物,有的还悬着秋千。这样酷热的日子里,傣族人家的吊脚楼一楼却阴凉通风,让人好生羡慕。一条楼梯通向二楼,那里才是他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每家每户都被葱郁、绚烂的花草包围着,开得最艳的是龙船花,珠帘般垂挂的是各种多肉。
许是天气太热,村路上见不到一个人,透过树篱里看吊脚楼,也见不到人影,偶尔听见几个孩子的说话声,从二楼上来,坐在秋千架上摇晃。有几个小孩手里拿着空瓶子,走到路上来,大概是要换一个游戏场所。主路两边的人家,多是做饭店、民宿生意,一棵树上还挂着几个青芒,揉碎的芒果树叶散发的香气和果子的清香完全一样。有家院子里还停着红色的收割机。一棵树上插着一块牌,手写着“杨桃一元一个,可以自己摘”,地上真掉着几个烂果。于是我抬头使劲张望,在枝叶间寻找杨桃,只看见一个发红的果子。枝叶间还开着粉紫的小花串,有点像丁香花,连梗儿都是红的,花间真结了几个小小的杨桃。
忽然,我发现旁边绿树上有两个奇特的鸡窝,有两只威风凛凛的公鸡,一只站在木架上,一只站在悬挂的轮胎上!它们的头顶上还各有一个小顶棚,旁边放着食碗。仔细看,一只鸡爪上系着绳子。它们的爪子紧抓着木条,趾甲又尖又弯,后面的矩也很长。这是我第二次看见当地人鹦鹉似的养鸡方式了。这一定是斗鸡,因为傣族有斗鸡的风俗。悬空驯养是为了训练它的警觉和战斗力吧,回想咱们老家的公鸡,不也喜欢站在柴堆的高处吗?不远处的吊脚楼下,两个男人在说事,一位站起来,合掌微微弯腰致礼,告别离开。
我又见到有一幢古旧的木楼,竟然建在池塘中间,稀疏的木板有些腐烂,屋顶上长着蓬勃的植物,水面漂着绿植,有些像水葫芦。挂着“水里已放鱼苗,禁止垂钓”的字样。再从侧面看这座楼,四面围着木栏杆,中间还有木楼梯,二楼的窗子是扇面的条子组成,又别致好看又透气。是养鱼用的,还是私家楼阁?对于它的用途和主人,我真有些浮想联翩了。
顶着大太阳,我竭力走在树荫下,穿行在曼嘎村,曼乍村,曼满村,经过孔雀园,曼乍佛寺,曼满佛寺,路过一家小小的裁缝店,路过傣家自烤酒酒窖,穿过一条长长的赶摆街。村口常常会有一个低矮的塔,有的上面还建有亭,塔身上长着苔藓,绿草,对于中间那个黑洞,总不敢走进细看。几位妇女身着民族服装,在玩竹棍舞。在街口的农家饭店前坐下歇脚,一位妇女给我削了一个椰子,她家的客栈,一百二一晚,我觉得这傣族园的寨子里是很值得一住的。再走几百米,就到澜沧江旁的湄公河码头了,但我怕来不及,不敢过去了。
按时回到泼水广场,里面的水枪还在喷着,一拨人还在玩,一拨人躲在咖啡店里歇脚、打牌,开店的小姑娘说咖啡是自己外婆家种的,自家烘焙的。当地人的冰咖啡,据说要装在塑料袋里吸食才正宗。
这次傣族园游逛,自以为有点触摸到了西双版纳民族风情的脉搏,为一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