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

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成了下意识刷朋友圈。可每次划完屏幕,心底的焦虑总会多添几分——有人晒出精彩纷呈的生活,有人分享里程碑式的成绩,有人在成长路上步履铿锵。对比之下,我却像站在原地,工作与生活都没了方向,连曾经那个遇事敢往前冲的自己,也渐渐模糊。

最近学校有八级岗位竞聘,我特意花一小时核算分数,结果却有些挫败:获奖项的满分是10分,而我早在两三年前就已达标。这意味着,这几年我在各类比赛、荣誉上的投入,对职称晋升几乎没了额外助力。那我还要继续坚持参加这些比赛吗?这个问题在心里打了个结。

更让我不安的是工作状态的变化。繁杂的行政事务占满了时间,我对班级学生的投入越来越少,和他们的感情也淡了,甚至生出“得过且过”的念头。每天被事务推着走,像个停不下来的“工具人”,做了很多事,却没半点成就感,学习的动力也早没了踪影。直到今天开完会,和负责人事的副主任聊起,才发现她竟也有同样的感受——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在这种困境里打转。

我特意针对现在的迷茫,问了豆包,我把其整理如下:

关于工作,我打算先放下“必须要怎样”的执念。不再盲目跟风参加所有比赛,而是把精力收回来——优先选那些能真正帮到教学的事,比如打磨一节让学生眼睛发亮的课,或者整理一份实用的学习资料。行政事务再忙,也会每天留10分钟给学生:课间听他们说几句校园趣事,放学时跟他们道声“明天见”。我想重新找回当初站上讲台的初心,那种被学生需要、被课堂温暖的感觉,比任何荣誉都更让我踏实。

至于职称,我不再纠结“付出有没有用”。两三年前就达标的分数,说明过去的努力没白费;现在的积累,哪怕暂时用不上,也是在为未来铺路。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我会认真准备;如果暂时没有,也不会苛责自己。工作不是只有“晋升”这一个目标,把工作做好、让学生喜欢,同样是了不起的成绩。

生活里,不再总盯着别人的“精彩生活”,而是学会发现自己的小确幸:比如今天学生递来的一颗糖,比如下班路上看到的晚霞,这些细碎的美好,才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

我还想慢慢找回学习的动力。不用给自己定“读完几本书”的硬目标,而是从微小的事开始:每天花5分钟看一篇教学文章,每周学一个简单的办公技巧。每学会一点新东西,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或许是一杯奶茶,或许是一部电影。我相信,这些“小进步”积累起来,终会让我重新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往后的日子,我不想再被“焦虑”和“比较”推着走,而是想试着把脚步放慢,一步一步踩实属于自己的路。

未来的我,可能还是会有迷茫的时候,可能还是会偶尔觉得“没方向”。但我希望那时的自己能记得:不用急着追赶别人的脚步,也不用害怕暂时的停顿。只要每天比昨天多一点行动,多一点热爱,多一点对生活的感知,就已经很棒了。

但愿我能慢慢来,在自己的节奏里,重新遇见那个敢闯敢拼、也懂得享受当下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