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对联初学者会觉得对联很深奥,条条杠杠的要求那么多,很难将脑海中构思好的句子按楹联的诸多规则完美地表达出来,尤其对已习惯用白话文说话的现代人来说就更难了。
楹联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古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文字,音韵偏向于古诗词,和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但只要掌握了要领,对联很快就能上手。而且会越对越精湛。
不信,你可以照着以下我所说的几点试着对上一对,你就会发现对联其实一点都不难。
第一点:平仄对立
1、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例:
夕阳拖瘦影, (阳:平声字)
老树刻风霜。 (树:仄声字)
2、上下联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三平尾,三仄尾尽量避免)。
**在一个七字联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例:
上:风雨一竿云袖卷(标准平仄格律为)
1 2 3 4 5 6 7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松醪几盏月光盛(标准平仄格律为)
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沧桑双鬓玉簪随(标准平仄格律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3、忌三平尾:
对句末尾三字(五字联第三、四、五字;七字联第五、六、七字)禁忌三平声。
例:
风雨一竿云袖卷,
冰雪几处蓑衣寒。
平平平
4、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仄起平收。
例:
夕阳拖瘦影, (影:仄声字)
老树刻风霜。 (霜:平声字)
第二点: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例:
上联: 风雨 / 一竿 / 云袖 / 卷,
下联: 松醪 / 几盏 / 月光 / 盛。
节奏错误:
上联:风雨 / 一竿 / 云袖 / 卷;
下联:红尘 / 万丈 / 梦 / 桃源。
(后三字节奏不对)
第三点: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通常为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
例:
上联: 风雨 / 一竿 / 云袖 / 卷,
名名 / 量名 / 名名 / 动
下联: 松醪 / 几盏 / 月光 / 盛。
名名 / 量名 / 名名 / 动
第四点: 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所谓关联,就是语意(或联意)相关,(通俗的话说)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相关联,要统一于主题。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来表达。那么表达方式有多种,像并行表达,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
一副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对联。
这个关联和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意合拍
对联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
二、取景相融
景由物造 ,选物的原则是要符合时间和空间的相容性,做到符合生活逻辑,
不可想当然。那么怎么取景呢,取景要跟当时的状况、心情、经历、感觉等等。
第五点:辨四声、知平仄
古汉语包括四声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高起高收),上声高呼猛烈强(低起高收),去声分明哀远道(高低适中),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普通话包括的四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在汉语中读一声二声的为平,三四声为仄。
大家是否发现一个问题,古汉语有“入声”字,而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那这些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入声字被分别分到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声二声(平),三声四声(仄)里了。所以这些被划分到现代汉语一二声的入声字在对联的时候要注意:虽然现代汉语中为一二声调,但这些字依平水韵来对联的时候,依然属于仄声,例:屋,一,出,石,颊,竹……这些字需要初学者用心去记一下。
对联的声韵选择:我们通常是依古韵《平水韵》,如果上联依《中华新韵》来出句的须注明“新韵”。
另外初学者得注意一点:一副联上下两句不能古声韵和新韵混合使用,如果上联二四六关键位置字的声韵依平水韵,古声韵,那对句也必须依古声韵,不得新韵来对,若依新韵来对,属于失替了。
例:
1 2 3 4 5 6 7
上联:久坐/西窗/听/竹雨
按七字联上联格律要求平仄应: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按平仄二四六分明的要求,第六字必须为仄声,故“竹”只能依古韵声为仄声,若为新韵平声(仄仄平平仄平平),那出句就是平仄格律有误。
因此 “久坐/西窗/听/竹雨”依平水韵,那对句也必须依平水韵,尤其是二四六关键位置不能用新韵来对。
例:
久坐西窗听竹雨,
偶来东苑品菊香。
(竹~菊:都是古仄声,失替了。)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网上都用,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
希望我的这篇小文章能给初学对联的爱好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