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对子女的教育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言传”简单,无非是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该如何如何,那么“身教”呢?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做给孩子看吗?那么该在什么时候做给孩子看呢!
其实教育孩子的机会很多,比如带孩子出去旅游、就餐、看电影等都有可能出现教育孩子的场景,就看我们做父母的是否能够发现和利用了。
场景一:大家如果去肯德基、麦当劳就餐的话,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其实没有扶门的习惯,很多人推门而出,几乎不看其身后是否有人。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在出入公共场合时,都会扶住门做给孩子看,然后告诉孩子做为男人应该扶住门让后面的老人、女士、小孩先进,然后自己再进去;还会告诉孩子如果不扶门有可能会伤到后面的人;如果别人扶住门让你进去,你应该很有礼貌的说声”谢谢“;有扶门的习惯也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儿子很快就学会了。有一天早上送儿子上学,儿子很快的从楼上跑到楼下,推开了单元门等着我,我走到单元门口,用手扶了下门,儿子说“老爸你先走”,我说了声“谢谢”就走出去了,走了10多米,发现儿子还没有跟过来,就停下脚步,回头看,发现儿子一直推着门在等一楼的一位老人出了单元后,才松手跑过来。我马上夸奖了儿子。
场景二:有一年带孩子去成都旅游乘坐地铁,我和儿子上车后,地铁的关门提醒已经在滴滴作响,门口的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女儿没有上车,立刻用身体顶住了已经关上一半的车门,把门外的女儿给硬生生的拉上了列车,我注意了一下那个女孩身高大约在1米6左右,应该是位中学生吧。这一幕让儿子看在眼里脸上露出惊愕的表情,地铁开动了,儿子抬头看了我一眼,我笑了笑,说:等下车我给你说。儿子点点头。等下了车,首先我告诉儿子:刚才那个妈妈的行为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接着我问:如果我们俩没有同时上地铁,该怎么办?儿子想了想说不知道。于是我和儿子约定:如果他单独上了车,那么他在地铁的下一站立刻下车,在下车的位置等我,我坐下一班地铁过来找他;如果是我上了车,那么他在原地不动,我到下一站坐反方向的地铁回来找他;如果长时间看不到我,立刻找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等等。总之,儿子要保证最小的位置移动。在第二天坐地铁时,我又问了我和儿子的约定,儿子很清晰的复述了出来。以后每次出去旅游,在乘坐地铁时我都会时不时的问儿子同样的问题,看看他是不是记住了。
场景三:有一次周末,儿子班上的几位家长相约带孩子们出去郊游,下午返回时,一位家长开车把我们送到我们住的小区门口,在下车互相告别后,那位家长开车离开,我拉着儿子的手站在路边,目送他们离开。这时我给孩子讲,别人开车送我们回来,我们在下车后,不要马上离开,应该目送一段距离,尽管对方可能看不见,但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一种礼貌。儿子点点头。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比如在外出就餐时,点餐后应该给服务生说声谢谢;住宾馆离开时,我会把房间收拾的和入住时一样整洁;在吃自助餐时根据个人的食量取菜,不要浪费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给孩子看,还要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在这些小事上该如何去做。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一直认为,与其给孩子讲一堆的大道理,还不如在生活中结合具体的场景就事论事的告诉孩子该如何待人接物。告诉孩子的道理,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实践,那么这些道理孩子也会慢慢的遗忘,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今天是周日,孩子去海南了,一个人在家没事,胡乱码了一些字。见笑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