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和培养的
以前觉得刚需就是出于本能的需求,但是后来又觉得可以把一些行为做成刚需,但是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不对,现在得到了答案。
刚需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养成了”每天做”的习惯,那这个习惯就已经转换为刚需了,一天不做都会觉得别扭,缺点什么似得,比如现在每天的坐享、英语朗读、扇贝打卡等。但其实我最想培养的习惯是看书,可一有了时间就想先把得到的文章反复看、反复读、反复思考写留言,要么就是忙于对各种课程的笔记和总结,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反倒觉得看书是一种奢侈了。
2、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现在感觉自己在学习的路上越来越没有耐心,可能是因为着急,做了许多的事儿还是摸不着头脑,但是自从学习这篇文章以来,开始慢慢变得清晰,未来走的路,需要我静下心来好认认真真的思考、分析再行动。
现在一件越来越有耐心的事儿是和父母相处。以前总是不愿意沟通、乱发脾气,自从开始学习和元认知能力提升以后,对父母的包容更大了,耐心也更强了,这种感觉很好。总有人”抱怨父母”没给自己提供“好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父母已经把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东西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抱着感恩的心,去用更多的爱来回报他们,而不是抱怨他们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
短期期望过高是典型的没有耐心的表现,这两天的工作很忙,但也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过我是还是期盼着,能早点结束,所以有的地方没有尽全力做到最好真是,好在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个问题。保持耐心,事情一件一件做,保证不出错就是最大的成果。
形成总想”马上”获得成功这个错误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没有耐心造成的。比如在工作上一直没有成就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小目标,却急于求成,想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但看看圈里人,大家都是经过十来年的积累才慢慢建立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得不到及时反馈后就开始泄气甚至放弃,如此反复,永远在原地踏步。所以首先还是要保持耐心,每天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耐心等待着拐点的到来。
3、主动消耗痛苦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那么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遇到的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接受这些痛苦,不如主动接受。这个说法很新鲜,仔细想了想,这有点像”刻意练习”,主动让自己逃离舒适区,那么当这种”一开始的痛苦”也可能变得舒适时,回头看看,自己一定已经成长了。
想想我们平时工作中一定有过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那做起事起来一定很痛苦。但是当你转换角度,看到通过繁杂的工作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时,你可能会主动找事做。
以前看到一个例子讲的是两个新入职的女生,一个每天抱怨经理没给安排重担,另外一个每天给经理贴发票。后者通过这件小事,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问题,并给经理提出了对公司有益的建议,后来得到提拔;而前者不服气的找经理理论时,看到人家提出的方案和,默默的离开了。只要肯用心,变被动为主动,每件小事都是打磨自己的好机会,为有一天自己能够发光做准备。
4、选择正确的难受
只要认定一件事儿是正确的,那不管多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把它做好,即便做的不够好,这对我们也是正向的积累,等到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发挥它的作用。
积累的效果如何虽然是未知的,但实实在在去做,总有一天会知道到底效果如何,但如果因为对未来的未知而放弃积累,那么就是永远不会知道那个效果,一念之差,就已经身处两个世界了。
有时我们会对现状产生”不满”,但仅有“不满”的想法还不够,因为“不满”本身并不增加任何积累。但正是因为有了不满,才会寻求改变,这是第一步,有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第二步就是要认清: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现状,只能通过原则不同的行动改变未来的状态,哪怕那个未来就是明天,我们的未来其实就是由许多个明天构成的。
就像一条线是有无数个点组成的,我们人生这条线也是由我们当下的选择积累而成,不同的是这条线的斜率是你可以选择的,如果你选择”沿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那你的人生斜率一定是正的。
然而有时我们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做了错误的事情,虽然错误的事情做得再多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但《原则》这本书里讲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反思自己、总结经验,才能快速迭代成长,这种价值也是很大的。
5、总结
这周的文章感觉有点儿hold不住,因为老师把许多之前学到的概念都进行了强联系,有点不知道该如何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了。文章中提到了”工具”,看到最后才理解,原来跟着老师学习的每个概念都是克服基因缺陷的重要工具。
好在现在碰到的大部分事情都能用这些工具进行分析,进而越来越清楚的进行选择与判断,不像过去一样纠结和苦恼,加强了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也许这是一种自我暗示,不过还是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