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借AI来堂不一样的古诗课2025.3.31

浅借AI来堂不一样的古诗课2025.3.31

蛇年伊始,AI技术席卷而来,大街小巷人人张口莫不谈AI,除了占据话题排行第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因为AI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打开网络媒体,一堆的教研活动,公开课,都借助了AI,助力课堂生成。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给书中人物加口型动作,作者(或角色)与学生对话;描述画面,生成图片;现场提问,解决问题这几种。

在先前的课堂上,我也借助过AI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我用投屏功能,让学生对deepseek提问,从北京到新疆究竟有多远的距离,从北京到新疆需要多长的时间。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我让学生将提出的疑惑对准豆包发问:为什么课文中把“喝水”说成是“吃水”,也得到了准确的回复。

在课堂上借助AI,不但是为了让AI在课堂上不陌生,学生有想法有疑问,可以随时拿起AI 解决,为课堂提质增效,而且也是在给学生灌输一个学习理念,在遇到学习的困惑时,我们可以马上进行发问和求助,不要将困惑留在心中,而要善于发问,大胆思考。

今天的这节《静夜思》我再次拿起AI,和学生来个有趣互动。

在这篇课文的插图里,只有一轮高悬的明月,没有诗人李白的身影。在带领学生理解诗歌意思,并再次齐读古诗之后,我请学生想象画面,想象当时李白站在床(井边围栏)前抬头望月的场景。接着,我手机投屏,请出AI,让一个学生对豆包进行发问,说出指令并生成图片。

这时学生说的是“你能帮我画出李白举头望明月的图片吗”这时AI生成出三张图片:

第一张:诗人站在围栏边抬头望月

第二张:诗人站在草地上抬头望月

第三张诗人飘在空中赏月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哪张图片更准确,为什么?学生们都抢着说第一张,因为“床前”的“床”就是表示井边的围栏,通过这个环节,我知道前面在讲解诗句的时候,他们都听进去了(当时现场气氛不错,忘了用麻吉星投票的方式,来看看谁掌握了知识点)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未醇熟,对于指令的发出还不够明确,在今后的课堂上还可以多练习练习。

就这样,我借助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情境,再次深情读诗。

读完古诗,马上就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既然李白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家呢?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看来这个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不紧紧停留在诗本身。我马上邀请他对着豆包进行提问“请问,李白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家呢,为什么还写了《静夜思》呢?”

他的指令还是非常明确的,豆包马上跳出关于信息:

李白创作《静夜思》时未回家有多种原因:

·仕途追求: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他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广交朋友,希望能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举荐,从而踏上仕途。创作《静夜思》时可能正处于这样的追求过程中,未达成目标,不愿轻易回乡。

性格豪放:李白性格豪放不羁,热爱自由,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文化。这种性格使他更愿意在外漂泊闯荡,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家乡所束缚。

交通不便:当时交通条件落后,出行主要靠步行、骑马或乘船,路途遥远且艰辛。从他所在之地回家,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这也在一デ↓度上限制了他的归乡之路。

我帮助学生读出豆包反馈的信息,并做成了解释,让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更好理解。借助这样的信息,学生对李白创作诗歌的背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这个人物的形象也不再单一,而是更加丰满。

就在问题回答之后,又有学生发问,除了李白,还有谁写过关于月亮的诗,我也马上请他对着豆包发问,回答,课堂也越来越有意思了。

带回答完毕后,豆包自动跳出一个抖音链接“适合小朋友的十首中秋节古诗”,我惊讶得问学生,豆包怎么会推送给我们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呀?没想到这些一年级的娃们不能小看,纷纷回答,“因为中秋节的月亮最圆呀,李白诗里面写的也是圆圆的月亮呀!”“李白抬头看到这么圆的月亮,说不定就是中秋节快到了,所以才特别想念家乡”......一个个回答精彩纷呈,背后都是思辨的火光,我大为赞赏。

接着,我们点开链接,一起认识了更多关于月亮的诗歌。

我想,这样一堂不一样的古诗课,一定让孩子们收获满满,印象深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