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原创作者为戴德文,本文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及原文出处。
前阵子在广州公车上碰到一个年轻人,他背着一个有点个性的包,包上是几个显眼的红字:
活着就是折腾。
我当时觉得这句话有些黑色幽默,很酷很有趣,便随手抓拍了下来。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脑中会时不时浮现这个问题:
活着是否应该折腾?如果活着就是折腾,那么努力的意义何在?折腾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后来在不经意的思考过程中,我终于想明白了:
活着其实就应该折腾!
在很多人看来,折腾是一个贬义词。人就应该乖乖地待在原地,老老实实地跟随着主流队伍走,中规中距地做好别人要求你做的事,努力地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别瞎折腾其它东西。
我平时有跑步的习惯,时不时都能听到有人对我说:
唉,好好睡个懒觉休息一下不挺好的吗,何必这样跑得满头大汗折腾自己呢?
在我健身时,也时不时能听到有人的不屑,大意是说:
有时间还不如在床上躺着舒服啦,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地折腾自己呢?
我有时“好为人师”,看见别人经常在浪费时间时会忍不住劝别人“少看点娱乐节目,多看几本书”。他们多半会说:
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还有人看书吗?别折腾自己了。
面对他们这样的说辞或回答,我一般都一笑置之,不予反驳。
曾经的我也像他们那样,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他们“反向塑造”了,觉得人生苦短,就应该及时行乐,好好对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后来,我慢慢升级了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仿佛觉醒了过来,猛然发现过去的自己是那么地愚昧和无知。如今,在我的字典里,折腾这个词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或者更像是褒义词,它暗含着一种“不满现状、渴望向上”的心态。
我猜想,上面那个背包的设计者是想用“活着就是折腾”这种吐槽式的句子来标榜一种年轻人的反叛与个性。而现在在我看来,它刚好歪打正着地成了一句充满正能量的宣言。
我认为:活着就应该折腾。
若从这个角度看,面对生活中的许多挫折或困苦,你就可以变得坦然许多——至少给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跑步,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折腾自己、挑战自我体能极限的过程。每次一点一点地增加距离,就像是一次一次地对自己的身体做压力测试。不折腾一下,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潜能。
健身,本质上也是一个自我折腾的过程:力量训练就是为了主动地“撕裂”身体的肌肉纤维,然后通过训后的营养补给和休息,以实现肌肉纤维的增长和重塑。
学习时,我们为了追求进步,也必须要不断地自我折腾。只有不断地折腾自己,才能逼迫自己走出“学习舒适区”,让自己感到有点学习难度,突破后才会有进步的可能。
我们的大脑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天生不喜欢改变,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我们若依靠大脑的这种进化,远远无法应对如今现实的复杂与危机。因此,我们的学习与成长,其实是一个不断与自己的天性斗争与对抗的过程。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折腾,它是一种理性的悲观,让自己有一种危机感,不能止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现在的流行词,如“每日精进”、“快速迭代”等,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折腾的过程。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永恒的真理,就连我们信奉的科学,也是在不断地证伪的过程中取得突破与进展的。
“变”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折腾”就是一个在稳中求变的过程。年轻时不主动去折腾,等到老弱体衰时,想被迫去折腾也已经有心无力了。
往期文章浏览:
为什么我们容易掉入“低品质勤奋”的陷阱?
由两则地铁广告引发的“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