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明显不好,经济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一拨人会想出来冒险创业。毕竟现在养家糊口也不容易。
说到创业,当然每个人都想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功成名就,这无可厚非。但是大多数人出来的真实的状态是,想做的方向基本上红海市场,自己感受到的痛点、极想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别人都已经在做了。那我是去印度做个应用好、还是做个微信小程序好、还是做社区团购好,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项目,你觉得未来的趋势怎么样,未来哪个行业能挣大钱。基本上,很多人都是头脑一热,但是连自己能干什么、怎么干都没想好。这样,对自己、对家庭就有点不负责任了。
最近在看分类的一些方法论,恍然发现,在如今这样一个创业方向匮乏的半阶层固化的时代,我们可以以一种分类的思路去找创业空间。可能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仅作参考。
1、供给和履约分类法
A:供给和履约在线上
A类互联网的供给和履约行为都在线上,这部分企业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产品设计、用户理解,以及对通讯、社交、内容的把握上。
譬如K歌和情侣类app已经存在,只要打对点,也能获得大增长。像最近音遇、爱情银行的app也是体现在产品设计上的创新,做A类的互联网产品需要深刻的用户理解。
思考点:
(1)哪些现有的app品类,未垄断,依旧存在很大的体验问题/痛点,或者有全新的玩法,可以通过小程序来满足和提升。例如送礼领域的“送礼神器”等。
(2)供给和履约行为都在线上的产品可以引入通证经济的区块链思想,用机制设计来推动产品发展,比如步数宝类的小程序,无非都是挖矿(步数)+代币(金币)+交易所(商品变现)的套路。
B:供给和履约在线下
B1部分,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品类、供应链、定价的理解。
B2部分,总体来说有一个比较共有的特征,大规模的线下团队。
针对B2,根据消费者和商家的位置变动,把场景分为4类:
第一,消费者不动,商家、供应商、履约动,即上门服务,典型代表是美团外卖、饿了么、58到家。
第二,消费者动,商家不动,即到店服务,典型代表是美团点评、链家、爱彼迎(Airbnb)。
第三,消费者动,供应商也动,即出行服务。典型代表是滴滴、摩拜、Uber和分时租车。
第四,酒店、旅游、机票火车票这样的异地服务。典型代表是携程、美团旅行等。
思考点:针对B1部分,前期核心能力是否可以体现在产品的机制设计上,从而带来大量用户?例如享物说。
2、电商分类思考
电商三要素:人、货、场
切入点1:中心化平台-“场”,匹配方式:人找货、人找服务,搜索的逻辑。
(不遗余力的获取流量,让商家围绕流量竞争。)
阿里巴巴的分类维度:货的分类:实物 or 服务。选择实物电商。
美团点评的分类维度:货的分类:实物 or 服务。找空间创新点:选择服务电商。
切入点2:去中心化平台-“场”,匹配方式:货找人。推荐的逻辑。
(不遗余力的让货进行裂变传播,让用户围绕货进行拼团)
拼多多的分类维度:人与货的匹配方式:货找人。
?的分类维度:人与服务的匹配方式。:服务找人。
思考点:
(1)在去中心化平台-“场”的切入点下,未来会不会诞生一家推荐逻辑的服务电商?
(2)网易严选是以“货”作为切入点,电商领域是否能以“人”作为切入点,比如送礼场景下的,每个人的心愿单?或者其他的以“人”作为切入点的方式?
3、“搜索”和“推荐”分类思考
思考点:还有什么旧有的互联网产品适合推荐的逻辑。供给要足够大。陌生人社交?租房信息?
4、参考:王兴2009年“四纵三横”理论
思考点:
(1)在小程序生态下,结合小程序属性,是否可以按照某种分类方式找出可能的下一个的增长类小程序。
(2)东南亚、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是否存在类似机会?比如:唱吧、婚恋、社交电商类
以上都是简单的列举和参考。我们说设计即分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把我们行业要素罗列出来,重新组合,用新的角度、维度看你所在的行业,重新分类。新的角度或者维度很可能帮助你找到事业的一个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