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 驿
你如何才能做到,在任何场合和人对话时,都能够对答如流?
最完美的办法就是你的大脑外接一个设备,源源不断给你提供信息。
前几年日本有部小成本制作电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男主角是一个相亲无数,事业失败的宅男,原因是因为他不善言辞。
有一次他在相亲之前意外获得了一个神秘快递——一副AR眼镜。这幅眼镜可以通过意识获得操控,只要他心里想什么,相关信息就会自动显示在眼前的屏幕上。
男主角带着眼镜去相亲,他可以在女生犹豫点什么菜时,优雅给对方介绍每一种牛排的细致特点。在聊天过程中,在聊任何女生感兴趣的部分(比如聊女生喜欢的一种南非植物),男主都可有做到对答如流,女生惊讶之时自然觉得跟男生非常合拍。
结局自然是,你懂的。
想要什么知识,眼前就可以弹出什么知识。这可是每个人都期待的超能力啊!
但你暂时没有AR眼镜,有没有办法,现在就实现这个技能呢?
办法肯定有!但需要你明白大脑的信息输出原理,原理清楚了,你就知道了。
| 你是如何从大脑中搜索信息的
想想你第一次参加人面试,面试官让你作一个自我介绍,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这时你的脑子里会立即去搜索有关自己的各种信息,然后组织成一段自我介绍。
比如多数人第一次的回答都是这样:“你好,我是王小明,来自XXX大学,之前有过半年实习经验。很希望加入贵公司。”
这种标准版的介绍肯定是不及格的,因为你是在介绍自己的“身份”(查户口时才会用),而HR经理每周要见上百人,他根本不关心你的身份。
牢记这三个词,你就知道做法了,“角色”、“经历”、“价值观”。
如果你有30秒,那就介绍自己的“角色”
“我是王小明,是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我更认为自己是一名超级服务者。我是学生会主席,这就是一个超级服务者角色,为全体同学服务。”
如果你有1分钟,那就再加一些“经历”
“有一次,学生会一个部长问我,我们是学生会的管理者,为什么我们不让大家直接听我们的,而需要每次费时费力去了解大家的想法呢?我当时就说,最好的管理者本质上就是最好的服务者”。
如果你有3分钟,那就需要把“价值观”加上:
“因为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权力的本质就是让别人接受。我发号施令给大家,大家不接受,这就没有权力;我心甘情愿为大家,大家接受我,即使我不是学生会主席,我都拥有权力。所以我每次都是真正为别人考虑,而且仔细去想别人的需求。结果服务这事,越做就越上瘾了。”
这个自我介绍肯定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道你发现问题关键没有。
就是你如果完全没有想到“角色”,“经历”,“价值观”这三个词,你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以上这些句子的。
这就好比,你的思维原本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很多扇门都通往第二层房间,而每一个“第二层房间”又有很多扇门,通往第三层房间。
“第三层房间”内的信息,往往就是我们需要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往往都是现成的,在我们的大脑中,或者在互联网上。
但问题集中在“第二层房间”这里,如果一开始你就没有“第二层房间”的钥匙,你无论如何都搜索不到“第三层房间”的信息。
那“第二层房间”的钥匙,该如何去更多搜集呢?
这是一个读书学习积累的过程,但必须改变你现在的方法。我们接着看第二部分。
| 李敖的读书方法
已故的台湾作家李敖,他有过著名的一句话:我看书为什么很少忘掉?因为心狠手辣。
在凤凰卫视2006年1月的《李敖有话说》这期节目中,他是这样分享读书习惯:
“我在看书时,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直接书给分尸掉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这些资料被我勾住了,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
李敖的表达非常清晰,那就是:
1、存储“第三层房间的”资料;
2、建立“第二层房间”的资料夹子,并让它们与“第三层房间”联系起来;
3、最后记住“第二层房间”的信息就行。
心疼李敖在那个时代什么都需要手工。在现在,你可以直接通过一个印象笔记就可以搞定他几十年的工作。
当然现在有大量的童靴,依旧是在纸质的笔记本或者直接在书籍上做笔记。对此,我内心是有点崩溃的。这和电子版笔记的效果,完全就是天差地别。
电子版笔记(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等)有两个最重要的好处:关键词搜索、可进行分类。
1、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完全秒杀同类产品,所以我一直都是印象笔记的超级会员。一是因为它是按搜索准确度来排序,二可以做到图片中的文字搜索,三是它有AI算法,可以联想一些信息。
2、能够添加信息标签和设置笔记类别,意味着你可以像李敖那样去“拆解”内容(具体方法我会在下篇文章详述)。据说李敖拆解的笔记有1个房间那么多,每次查找时会比较费时。而在电子版笔记中,你可以添加无数标签。同时又可以分类笔记。
很多人都问过我,道长肯定每年会读很多本书吧?
说实话,我真没有时间看太多书。
我只是用了李敖的方法,大致放入了约400本书(150多本书+9000多篇文章)的信息量进印象笔记中。尽管搜索的方式还没有理想中那么优化,但我依然可以调取出其中大量信息。
但你在纸质笔记本上哪怕只拆完了10本书,你也很难使用其中内容。
当然,能够随意调度400本书的信息,就可以做到在任何场合对答如流吗?这还不够,因为还缺少一个环节,那就是知识结构。
| 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
比如你选择工作,父母更倾向你选稳定的,而你自己更想做喜欢的事。
你父母关注的是“稳定”,这只是一个点。而你强调“要做喜欢的事”,也只是一个点。点对点的辩驳,自然是各说各有理,有理也扯不清。
这时你应该把信息组合成一种结构,去“打击”父母的一个点,就可以做到“摧毁性打击”了。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凡是定位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坐标来解决。在平面上呢,知道了经度和纬度就可以定位。而职业是一个立体的结构,需要三个坐标:行业、企业和职业。(书籍《职业锚》中的观点)
父母的职业坐标系是:行业>企业>职业。
我们的职业坐标系是:职业>企业>行业。
你们(父母)那一代人,更关注行业(是不是公务员、是不是编制内)和企业(有没有去大银行、中石油),是因为在他们的年代这些稀缺资源有很高的边界,砸锅卖铁进去以后,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至于具体干什么工作(职业),反正每一个岗位都辛苦,你们是可以不关心的。
但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边界在不断松动,甚至被打破。
比如过去你写文章,只能进入报社,报社能够给你提供稳定的阅读量。所以报社是壁垒,如果能进去就吃穿不愁。
而现在,只要你写得够好,完全可以在家写。在网络上有百万粉丝远比你在任何一家报社更为重要。
所以现在每个人更关注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具体做什么。企业和行业并没有那么重要。
你们那个时候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现在的生存方式更强调单点极致,我们先需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有更大机会。
所以我更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可能把它做得极致好。”
怎么样,抛出有结构的职业坐标系以后,父母肯定哑口无言了吧。
他们看到你真正的成长,应该是非常欣慰的。
通常我们都很羡慕那些学识渊博,对答如流的人。
但其实你只是喜欢有知识结构的人。以矮大紧老师为例,你听他讲世界的国家和历史,你能听出中西方地理、历史、人文、军事的各种结构。
所以高手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你跟他说任何东西,都逃不开他的知识结构。他可以很轻易看到你的漏洞,可以用自己结构的任何一个小的部分,对你进行降维打击。
而菜鸟的水平就是,总是用各种谈资去标榜自己有多厉害。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童靴,网上聊天,每聊一个话题就搜百度,然后发一大段“复制-粘贴”过来,这就忒无聊了。
| 结语
所以你会发现,即便给你一副,文章开头提到的日本电影中的AR眼镜,也是没什么用的。
AR眼镜能提供的信息,手机同样也可以。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搜索出来。你需要做的,其实是这三件事情:
1、把大量知识(比如1000本书书籍、1W个知识专栏、论文、数据报告等)装入印象笔记
2、像李敖那样建立资料夹子(第二层房间),方便快速搜索。
3、不断看清楚知识间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进而在表达中做到“摧毁性打击”。
在建立知识库这件事上,我折腾了七八年。费尽千辛万苦,逐渐摸索到一些方法,也看到了自己在知识领域的渺小。
先用大量知识建立一张大网,用大网再去网更多知识,这就是我的方法。
但是多数人没有大量阅读的情况下,是很难去建立这张网的。所以,我更想建立一个关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社群。大家看看,能不能基于李敖的方法,相互把这张网建立起来。
而且,我们相互连接。这就是未来的认知方式。
End.
道长的微信号:18156392。
非常希望把知识体系这件事做好,欢迎探讨。
002《与人交流时,如何能做到对答如流》
003《如何真正把你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3000字就给你说清楚》
写文章太辛苦了,欢迎转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整整一周,你一秒点赞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