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垢愿

一个极其寻常的夜晚,不过是夜又深了,灯又亮了,马路上疾驰而过的音声又更响了……我只是不紧不慢地又盥洗罢,依旧赤身裸体地坐在桌前,又绰起笔书写着经文。

忽然一阵凉风拂过,须臾间肌肤仿佛被凉爽的蚕丝包裹,颇为享受似的阖上眼眸深呼吸,猛然一道夺目璀璨的白光穿透我的眼睛,霎时间就置身于一个奇异的世界——金砖铺地,水银为河,七宝莲池,异兽奇珍……

正看得痴了,突然正西方天降法雨,梵音阵阵,天女散花,落英缤纷,只见世尊释迦牟尼的丈六金身突然显现在我的面前,心中殊胜欢喜之情,难以言表。

虚空世界,无重无量,何其浩渺,我竭力想要嘶吼,但愈是想要声嘶力竭顶礼如来,愈是“大音希声”,无奈只得双手合十,沉下心来,嘴里微微的发出声音,陡然间却声若洪钟,响彻寰宇,佛陀阖上的双眼这才微微张开,看向了我。

“俞伯牙!”

些微沉寂的心此刻又如浪翻涌,虽知是梦,但作为一个年轻的修行者而言,深知这样的梦倾其一生再难际遇,于是我来不及有任何闲言碎语,直接问出了这些年来我心中对于抄经的疑问:“世尊,这些年来我抄经无数,真伪难辨。到底哪一本经,才是您成佛的真正法门,望求告知,让虔诚的我少走一些弯路!”

如来的拈花一笑,微微点头,仿佛对我的问题很满意,于是从从容容地回答道:“你问得好哇,你看,是那本……”

“哪本?”

“那本。”

“哪本?!”

“那本!”

“是哪本?你倒是说清楚啊!!!”

“诶,就是那一本呀!!!”

突然白光散落,妙相全无,诸胜境幻化虚空,空空如也。猛然间睁开眼睛,赤裸的躯体仍然跌坐在椅子上,浓郁的夜色仍然席卷着狭小空间,一股懊恼沮丧之情瞬间涌上心头,“哎呀!即便是佛在眼前,也会被人内心愚昧的嗔怒驱赶,蠢人往往还没有开始或是开始了一段时间,就妄想得到终极的答案,而过程从来都不是这类人拿的起的证道法门。”

就这样赤裸着身体,在夜的包裹风的冲刷下,我忽地智慧开悟、灵思澄澈,如来口中所谓“那一本”,就是修行之人曾经、现在、将来研读、抄写、领悟的“每一本”。佛法本不重文字,只因利益众生,大开方便之门,以“经文”形式开导芸芸,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法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

学佛证道跟我们读书求知一样,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器具,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不好。抛开个人智商的些微差异,如果“好”与“坏”差距已经超过智商的“微差”范畴,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主导家庭环境的那个人水平的不同。

但凡成绩平平,智商却又不低的孩子,一定有一个摇摆不定,从不参与过程、重视过程,只想着要好结果的父母。就算是农民种粮,仅凭辛勤,如若天公不作美,仍然可能颗粒无收。这时候真正的“好把式”会做的是“重头再来”,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行为战胜眼前的困难,而不是怨天尤人,尤其把一切犀利的言辞,一松一紧的极端情绪化的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的性格在这样极端的“冷热”里夹缝中求生存,让他成为一个现实的逃避者,和为他人学习而又学不好的内疚者。这样的孩子,原本聪明伶俐,到最后却变得懦弱、胆怯、自卑、平庸……

从小到大,新学期新环境,总会被老师问到梦想的话题。关于梦想,大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变化阶段:童言无忌、天真烂漫——意气风发、精心设计、令人歆羡——沉思良久、不知何言对答。这无疑是童年、青年、中年的梦想进化过程。

周星驰有一句经常被人奉为圭臬的经典电影台词——做人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对于一个曾经有着无比炽烈、绚烂、宏大梦想的我而言,也是近些年来恍然悟出一个道理——谁规定做人就一定要有梦想?

一位潜心修行的佛教徒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人生:我过去的生活一文不值,我终日不过劈柴担水。而现在我悟得几分真谛,才发现我生活所需,不过劈柴担水……

梦想,是一个很容易和“欲望”混淆的概念性名词。人们总是把自己欲求不满,好要更好,美求更美视为“梦想”。殊不知梦想具有纯粹性、单一性和大量的付出性及少量的收获性。“梦想”应该是给予、包容、建立和守护的过程。而“欲望”实则是人人痛苦的根源,是智者修行路上无法证得到妄想执着,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堕落执念,犹如脱缰野马、刹车失灵,毁灭就在下一个转弯路口。

梦想是不郁郁于心,是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是想一想就会干劲十足,明媚开朗。能实现固然是好,不能实现时也不会垂头丧气,反而确幸明天还有一点小期待。

当我听到我一生挚爱的老友亲口对我说:“我在梦里梦见自己翘着二郎腿坐在四面都是透明玻璃的巨大高层写字楼里,享受着目穷古今的气势……”

香槟、鲜花,柔软奢华的真皮沙发,绝美的窗外风景……迷人的生活迷人的快感。也许“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磅礴气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便是执着于成功的动力吧。

“执着”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执着于梦想”谈不上对错,只是一定有所牺牲。未成功前牺牲的是所有感情需要的维护和陪伴;成功过后牺牲的是身份地位悬殊所带来的不可抗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有时候我很清楚地询问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我根本不关心我身边任何人的梦想能不能实现,我只是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他飞得高不高,飞得远不远的时候,我想陪伴着他、拖举着他,关心着他飞得累不累。

我们都应该清楚明了,带给你无尽苦恼,让你深陷泥潭的都不是梦想,而是妄想。梦想本身没有好坏,是产生这个念头的时机有优劣,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人再问起我的梦想,纯粹的我个人的梦想,或许我如今的回答会令他们跌破眼镜。不是自诩了不起,桃李芬芳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不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风流浪子;更不是炙手可热、权势滔天的一方枭雄。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身无烦忧二三事事,再无堂前牵挂人。一卸装腔作势的脸皮,每天都能穿上朴实舒适的遮羞衣物,回到育我养我,承载我一生情义的故土,在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闭着眼睛都能绕回家,却又一路走一路不知今昔变迁的街道上,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扫大街的”。

我想我这辈子如果不出意外,我一定要去实现我的这个终极梦想。在俗世洪流之中,我背井离乡,虽未遥远,但拥挤喧嚣的城市,庸碌麻木的人群,让我自始至终都在厌恶的情绪之中度过每分每秒。看惯了阳奉阴违的丑恶嘴脸,看透了颠倒黑白的世道人心。于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一个无神论者的学佛之旅展开了漫长的征程。有时遐思之际,愈发明白为何芸芸众生之中,不乏功名利禄、财智具足的集大成者,笃信宗教。因为我在某时某刻终于能够体会到他们面对人性的腌臜时,不得不迎合周旋,事后想要得到内心救赎的情感需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禅师的偈子最适合普罗大众修行。做一个智慧从容,胸襟豁达,财富足堪余生,不再执着于相的“扫地僧”,该是今生多大的福报啊!

佛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曰,扫地有五种功德:

自心清净:通过劳作净化贪嗔痴等烦恼,调伏内心。

令他心净:营造清净环境,使他人心生愉悦,如寺院道场能令访客身心安宁。

诸天欢喜:破除傲慢,令护法天神对清洁者生欢喜心。

植端正业:来世得相貌端正之福报,因调伏自心而感召善果。

命终生天:积累福德资粮,死后往生天道。

洒扫庭除,调伏内心,破除名相,优哉游哉!

上个月三十号,承老曾的荣光,碌碌两个月终于片刻得闲,回到老家与诸师长老友一聚。其中夏维作为一位尊贵的故人,不吝参加,拉满了那天那场酒宴的欢乐气氛。

夏维兄文采出众,思如泉涌。海量汪涵,气度雍容。尤其是言语颇能带动气氛,饮酒又极为慷慨豪迈。但最让我欣赏他的是,他的那副烂漫心肠——而立之年仍然长期与他的“小老表”(小朋友)些打成一片,稚子之心近乎顽童,就像金庸故事里的“周伯通”,出现在任何人的生命里都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我的修行之路,便是寻求像夏维兄一样的生命状态吧——原始、洒脱。别人的起点便是我证道的奢求,这也许也是佛给出四万八千法门的理由,各有各的修法,各有各的执着……一旦跨过去,就得证了;如若跨不过去,修行一万年也在原地踏步,一念成魔……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实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像是扫地一样,就应该当做扫地一样,用功勤用心谨,扫除生活和思想的尘垢,让靠近我的人干净舒适,生欢喜心,不着相不着迹的扫地,何尝不是一种得偿所愿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