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自学吗?

我相信,这句话你一定认可:我们人类无法打破年龄和衰老的极限,年龄的增长意味着衰老与疾病。这个结论无需证据。

我如果告诉你:人类可以打破年龄衰老的极限,年龄增长也并不意味着衰老与疾病。稍微不理性的话,会说我这个结论是胡扯。有些理性的人一定会要求我拿出证据来。

你看,都是一个结论,为什么要求我拿出证据来?这中间的细微差别有哪些?你可能说年龄增长带来疾病,不证自明,看看那些老年人就知道。

心理学家海纳·梅尔以柏林500位被试者为调查对象,研究了17项心智指标(智力、人格、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能力等)与寿命的关系,结果发现对衰老的态度是影响我们寿命的主要因素。

既然信念可以显著影响到我们的健康,那我们就应该学会改变自己的信念,相信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健康。即便无法成功,我们也在试图做出努力,只有敢于追求不可能,我们才能获得更大可能性。

看到这两个例子,可以相信,大部分人其实已经习惯于漠视自己的体验,不假思索地接受现有结论。

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原因,或者困果关系错乱,或错误归因等等都是我们接触新知,清楚认知世界的巨大障碍。

这一条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结论,但真正做到极难。

特别是面对群体经验时。比如:几乎所有人都认可【日心说】时,哥白尼的的经历更能说明群体经验对于接受新知的巨大的障碍。

当一个新的认知(理论)和经验相违背时,简单用经验判定新知显然会错过正常的结论,即便新知大概率是错误的。

比如: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在经验主义上,我们犯了不少错误,突破自己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的概率。

突破认知需要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

即便是有老师,没有自学能力,也一定无法学好任何技能。因为,所有教育,至少有两个环节,一是教,二是学。而自学是主导。

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渴望某位老师或大师指导,渴望他有秘诀传授给你,让你快速学会某种技能。

承认这一点的坏处是:

你会将自己学不会某种技能,怪罪到没有老师教,没有人传授身上,进而放弃这个技能的学习。你不了解学习的主体只能是自己。

诚然有些技能有老师可能学的更快、更好。郭靖碰不上洪七公,他能成为郭大侠吗?你也一定有这些的疑问。我认为能。要不怎么有“悟道”一说呢。成大侠者都是自己学习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当然,这也并不代表老师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生活处处皆老师啊!这里的老师是泛指,不是特指学校的老师。

我从小学习不好,因此也不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因为不喜欢,反而想去了解,所以我去年觉得应该了解一下老师这个职业,报名参加了老师资格证考试。

主要是想了解老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什么。通过了解,我想明白了,我讨厌老师这个职业的原因——我把老师和教育混为一谈。

老师不等同于教育。

有些老师标榜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时,我一般会持怀疑态度。老师是一份职业,只是从事一份与教育工作有关的事情罢了。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一都不属于教育。(据说这里有考点,所以记下了)

给我留下反思的是第三,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没有互动,那么老师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教育。想到这点,我不知道老师与学习的相互关系难道只是那么一点分数,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相互关系的老师,还能称作教育吗?我想应该是不能吧。

面对这个现实,指责和抱怨根本没用。

书籍是最好的教育者,自己是受教育者,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自我教育,自由自在。因此我说自我能力很重要,抱怨别人,还不如从自身下功夫。

当然不要忘记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一直非常敬重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他说:以后不要来上我的课了。因此我初中有两年时间可以消磨在武侠的世界里。至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队伍当中也有脾气大的,要学会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的一句话,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学生时代已过,但学习不能停止。

我需要找到成人学习的方式:

书籍是最好的教育者,自己是受教育者,有了这些,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自我教育,自由自在。因此,自我学习能力很重要,抱怨别人,不如从自身下功夫。——即自学。

自学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拆解开,至少要分成三个环节:输入、分析、理解。

输入质量有高低之分;分析有深刻浅薄之分;理解有透彻模糊之分。从这个角度看掌握即使是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举2个例子:

支撑比特币系统的技术,只不过是一个电子账簿技术。只不过,它使用了分布式网络、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技术和原理的组合,使得这种电子账簿 1)无法篡改、2)公开透明。——李笑来

是的,这里面的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就是无法理解他要表达什么。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这是一件细思恐及的事情。阅读理解能力差至少带来3个坏习惯:

忽略大块重要信息,输入端质量低;

不求甚解,分析能力几乎于无,无法独立思考;

理解不透彻,盲从别人的言论,人云亦云。

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差,错过了不知道多少次机会。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能力,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小学生应该做的功课。

阅读理解能力是自学的基础能力。在这基础之上还应构建另外一种能力——输出能力。

阅读理解拆解开,至少要分成三个环节:输入、分析、理解。

输出能力也可以拆解开三个环节:

链接、提取、表达。

链接即整合信息的能力,编织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和链接。链接就如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有了这个桥梁知识的版图才能不断扩大。

提取即知识在应该用到的时候用得上。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高级知识,他知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问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表达即所得用语言、行动反映出来。是自学能力的展现。

从这三个环节看,很多人都有输出障碍。

我对输出障碍的定义:

搞不清逻辑关系,各知识无法正确链接;

关注表象,没有思维框架,无法深入实质;

缺少行动。

有了这个定义。以为读过了几本书,认真做了笔记,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但其实呢,这只是知识应用的开始。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学完之后也能给别人分享。好,那么我来说你一个问题,你获取的知识间他们的逻辑关系正确吗?你开始借此行动了吗?

举个例子: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我们往往会将这一句话简化成——优秀是一种习惯。

我最开始的理解是:只要不断的重复某种良好的行为,就可以变得更优秀。

现在我的理解是:优秀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渴望,它的前提不是重复的行为,而是对优秀强烈的渴望,不拿第一就难受,不做到最好就不爽。

从这个角度看,这世界上不存在优秀的行为,渴望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你发现没有,逻辑关系错误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从小老师家长就告诉我们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开始,现在来看,培养对优秀的渴望更重要,有了渴望,所谓习惯根本无需要培养,自然习得。

打个比方,人类的大脑根本不是一个图书馆,不是说你拥有多少书,就能解决问题。你看,芒格老爷子构建的思维框架,框架基础就是各知识间的正确链接。

输出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输出能力的重要性。别不相信,想想自己因为无法准确表达错过多少次机会吧。

表达只是输出的一种形式。输出能力上具体体现比如:表达、演讲、写作。

而写作能力在输出能力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主持人、演讲大师、影视作品写作是最基础功底。当然,我们这儿聊的写作能力,不单指——文学,写故事。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写作可以打磨我们的沟通、表达、逻辑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写作能力场景化,你会更加明白他的重要性:

比如向某个客户介绍自己的公司或产品,这可以归类为说明性写作,如何将自己公司或产品说明白是一种能力。

再比如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方案,这可以归类为说理性写作,如何将方案逻辑说明白,讲透彻同样也需要用写作来打磨。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中能将一件事说明白,一个道理讲透彻是非常重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均可以用写作慢慢来打磨。

写作这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史蒂芬·平克说:“写作是将网状的、树状的思维进行线状表达。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总是离散、跳跃的,会同时涌上很多的念头,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混乱不堪。就像是剧场散场一样,所有人都朝出口走去,但没有人维护秩序,这容易导致堵塞。”

写作的难点就在于,需要我们将离散,跳跃,混乱的思考,流畅、有序的流出。这也正是写作的好处——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说容易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写,而且会越写越好。我们要做只是记录工作,不用去管文章结构、文笔,写下发生了什么,下次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就是如此简单。写好需要时间,不是学了某个速成班就能学会,它需要长期耐心的打磨。

相信积累的力量。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工作之后,很多人碰到的最大困惑。这个困惑会造成两个错觉:

感觉曾经学到的东西没有用,得到读书无用的结论,进而放弃学习。

不断学习,却总是感觉需要学的东西太多,杂七杂八的学了几项,没有成效后放弃。

解决这两个错觉的办法非常简单——学以致用。

学习过却不用自然无用,学习中不去用自然无法收获成效。

在这里我们极可能犯的一个错误中,一定要等到某个技能学好了才去用。

想想看,那些写出10万+公号的作者,肯定不是一出手就写出10万+吧。为什么要等到学好了才用呢?

这里面大概是有自卑的心理吧。学了点东西,不敢用,怕用了被别人笑话。写了点文章,不敢发,怕发了别人说自己说的烂。

可是,仔细想想看,这种自卑对学习技能有帮助吗?自然没有,对吧。那就开始用吧!看看小孩子学走路,那个不是从跌跌撞撞,慢慢一点点学会的。

当成年人学习某项技能,我看,应该多向小孩子学习,跌倒了,怕什么,顶多哭喊着,再来一次就好。

写作这样技能其实我们一起都在用,从小学写的第一份检讨,第一篇作文我们已经开始应用写作这项技能啦。

可为什么人家写得好呢?人家写得多啊!道理就是如此简单啊!当一项技能不能做到至少比大部分人要好时,想从中获得收益这不可能,也不公平。

看清了这些,我们应该仔细思考自己的学习心态了。我想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至少自学一项技能,收获成就感。小到变个小魔术,大到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的昨天比。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好。

不贪多,不求快。

不求做到最好,只要求掌握的比大部分人要好,最起码要比你所处环境的大部分要好。

毛主席说:这世界最怕“认真”二字。仔细想想,对待自学这件事上,我们几时认真过了?

你可能回答是:我认真想过要学什么。

那有没有认真想过怎么学呢?想过怎么学,有没有认真想过怎么做才能学会呢?

学了点,有没有认真想过怎么用呢。除了书上介绍的用法,自己还能用在别的地方吗?

认真对待自学这件事,是自学的良好开端。


这是【全过程工程咨询——时间管理部分第146篇文章。】

注:(时间管理)观点来源于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10大模块: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表达沟通、谈古论今、逻辑思维、心理学、营销、认知升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迭代:

1、构建系统思考能力,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

2、构建有效的表达、沟通系统,打磨世事练达、左右逢源的人脉资源。

3、打磨一套自我迭代升级的认知系统。

以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专业基础,力求打磨出个人持续成长方法论。

全过程工程咨询主要学习书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读书中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yuqifuli阅读 5,534评论 3 13
  • 春与秋来落叶红, 嫩树残枝不相同。 万物生根皆有果, 何苦各自添思愁。 诺金小林/文 戊戌狗年八月.初六
    诺金小林阅读 881评论 8 27
  • 有时候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我们会感觉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 其实当我们努力了,会发现原来是这样的,我们也...
    打完酱油回家阅读 1,079评论 2 4
  • 我本俗人,世俗所有,我也难免,好名好利好色亦好钱。 我本俗人,世俗所有,我也难免,好吃好睡好玩亦好闲。 我本俗人,...
    清水一滴阅读 694评论 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