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理性的律令

又是周五啦,摘抄一段今天早上看的很有共鸣的一段文字分享给大家。这段文字摘自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第一章《对与世不合的慰藉》,这一章的灵感来源于一幅著名的艺术作品《苏格拉底之死》,来源于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镇静和对真理的坚持,任何时候,判断问题都要有理性,合乎逻辑,不需要盲目相信别人强加给你的想法。

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一字一字地抄写下来,这样会比草草地浏览获得更多的感悟,相信你也会体悟到哲学的魅力。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而是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充分。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应该由不受世人喜爱转向解释其所以然。社会上占很大比例的人认为我们是错的,听起来怪吓人的。但是在放弃我们的立场之前先要审视一下他们得出这一结论所用的方法。我们对他们的反对意见给予多少重视,应取决于他们论证方法是否健全。

但是我们似乎被一种相反的倾向所折磨:每个人的话都听,每一句不中听的或是嘲讽的意见都足以使我们心烦意乱。我们往往不能反思一个最主要的也是最令人宽慰的问题:这些阴暗的指责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常把经过深思熟虑的诚实的批评者与出于愤世和妒忌的反对意见相提并论。

我们应该花点时间看看批评的背面。如苏格拉底了解到的,尽管经过小心掩饰,其思想的基础可能是极端歪斜的。我们的批评者可能凭着心血来潮摸索到结论,或者出于冲动或偏见,然后利用他们的地位抬高他们的点滴直觉。他们的思想可能就是像喝得醉醺醺的业务制陶人那样建立起来的。

不幸的是,与陶器不同,思想产品的优劣极难一眼就分辨出来。分辨哪一件陶器是醉汉做的,哪一件是清醒的工匠做的并不难。
……
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路,可以摆脱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是绝不听从舆论。

如果我们追随他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回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戴文子 自修笔记:第三部分学习内容:苏格拉底阅读书目:《哲学的慰藉》、《苏菲的世界》整理时间:2015.12....
    戴文子阅读 4,633评论 2 6
  • 开篇 最近写简书不多,除了前段时间一篇匆匆的FFMPEG的理论学习基本没写多少,主要是最近比较忙,又是硬件设备的调...
    夜3033阅读 4,520评论 18 55
  • 孙儿小宝,今年距满60个月还差4个月,明白有多大了吧? 昨个我接小宝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滔滔不绝的你知道都说了啥,倒...
    村晓阅读 157评论 0 0
  • 我曾于各科各业里奋笔疾走 在最不经意间与你眼神碰头 一晃几载春秋 回忆如潺潺不息的细水 ,长流 我也倒了一杯岁月酒...
    言一JAYI阅读 18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