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释评民国时期的一纸婚书,并小议民国及当今语文教育

一年轻女孩的书法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昨天我在微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上面这则婚书,昏眸为之一亮,加上朋友隽秀的书法,更是爱不忍释,反复吟咏,玩味再三。

短短一纸结婚证书,了了数语祝颂证词,写得文采斐然,满纸烟霞。读后齿颊留芳,引人遐想。

婚书文辞文质俱佳,言简意赅。形式与内容并臻完美,妙合无垠。继承了我国文学史上骈文传统,四六对偶,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三遍之内,基本成诵。

化用典故恰切自然。

一般读者,可能读之觉美,也许不甚了了。

我们先来看看大意:

今天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个青年结为婚姻,我在华堂之上为他们书写缔结婚约的证书。此二位新人永结良缘,大家异口同声的称赞非常般配。看看今天这个大好日子,门前桃花盛开,明艳照人,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多么适合成家结婚啊。完全可以预言他俩将子孙满堂,门庭昌盛。在此我郑重地祝福这对红叶良缘白头偕老,并把我的祝福书写记载在这印着鸿雁和鸳鸯的纸笺上,特作证明。

再来看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典故。

一、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这一句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化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宜其室家”。

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

原诗: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这个姑娘(之:指示代词,这个;子:可泛指人,此处译为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诗译: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其叶蓁蓁。】叶子长得繁密。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二、瓜瓞绵绵 [guā dié mián mián]

来源于《诗·大雅·绵》其首句“绵绵瓜瓞”四字。瓞:小瓜。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 一样。瓜瓞绵绵的涵义为瓜始生时常小,但其蔓不绝,会逐渐长大,绵延滋生。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这首诗较长,不再展开。担心有人看着瞌睡。

三、尔昌尔炽

出自《诗经·鲁颂·閟bì宫》。

化用“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数句。这几句话的意思:使您兴盛而盛昌,使您长寿而康强;使您昌大而盛炽,使您长寿而富贵;使您昌盛而强大,使您老而年轻。

这首诗也较长,不再展开。担心有人看着更瞌睡。

四、白头之约

①出自《荷些》“君子将来,素帛戋戋 [jiān jiān]。他年六礼既成,白头之约,回望今尔,笑绾同心结。”

意思就是说:您呀,要来跟我求婚,好啊好啊,带几匹好看的布来吧,当做信物。等咱以后把结婚的程序办完了,就约定白首不分离啊,好嘛好嘛。到咱俩头发都白的那一天啊,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你微微一笑,我微微一笑,再绾个同心结

②卓文君的《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五、红叶之盟

出自唐宋传奇中张实《流红记》: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他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这事许多书上都有记载。

事后韩氏说,我得你的红叶时,当时又题了一诗。她取了出来,那诗是:“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断肠一联诗。”一天,韩泳对韩夫人说,你该谢我这媒人。韩夫人说:我和于佑是天作之合。于是提笔写了一诗:“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一纸简短婚书,经这样一梳理真称得上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厚。

这样的妙文短章为什么会出现在民国时期而不是出在当代呢?我想这与两个时期的语文教育有关。

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起点高。

尽管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大兴白话文,废除文言文。但几千年的传统不是一下子就能割断的。民国时期很多人在小学时受的启蒙教育还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现在的小学教育教材以白话儿歌、故事为主。

两者相较,高下自判。

民国语文教育重诵读,重记诵,重感性,重整体感知,重习得。

当下语文教育重分数,重课文分析,重挖掘含义,重肢解课文,重语法。

民国语文教育重古代经典。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现代文。

民国语文教育重作文,作文在考试中分值高。当代语文教育重知识,作文在考试中分值低。

民国语文教育重视书写,当代语文教育轻视书写。

民国、当代语文教育各自有所偏重,效果孰优孰劣呢?

民国时期大家辈出,大多知识分子都能下笔成文,文采斐然。且很多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或隽秀,或遒劲。还有不少人满腹经纶,能够写诗填词,出口成章,挥毫落纸如云烟。

当代大家罕见,大多知识分子下笔没有神,文采不斐然。且很多人都没有一手好字。很多人不说胸无点墨,至少谈不上饱读诗书。至于吟诗填词,挥毫之间龙飞凤舞这样的优良传统已是遥远的传说了。

我说的可能不一定严谨,可能会有言过其实、以偏概全的地方,但是谁又能完全否定我列举的事实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7,955评论 0 18
  • “语言”教育的歧路和“文化”教育的回归[1]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反思 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李山林阅读 1,479评论 2 4
  • 前两天睡觉前,张臭宝翻书时,看到自己认识的球后,一直指着球跟我说话。这是他最近认物时的常态,看到认识的东西会不停地...
    Lynn_Min阅读 534评论 0 0
  • 转眼就要过年,本人也即将走入人生第25个年头。上班两三年没存到什么钱,也没做过什么大的惊天之举。总体来说比较满意。...
    时光熬人阅读 208评论 0 2
  • “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谊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这句话是达尔文所说的,我很赞同。 在人生的道...
    ZHANGYUJing阅读 23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