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艾灸是神奇的
1.1 开篇:保命之法 艾灼第一
1.2 救急:落水者死 过夜能活
1.3 保健:疮勿令瘥 毒不著人
1.4 治病:通透诸经 灸之立效
1.5 史料:辛追如昔 灸经随葬
引言
现在一提起艾灸,知道的人可能已经不是很多了。
如果说到针灸,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路边大大小小的中医理疗店,或者是各大小医院里针灸科一类的地方。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美容院里却有一种SPA,就是用的艾灸,有用艾条的,也有用艾碳的,据说还是从韩国倭国引进的技术。就是说这一古老的技法现在只剩得屋里狼藉墙外香了,说来实在让人叹息。
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艾灸连锁类加盟店,主要也只是提供艾产品和艾灸器具,并不提供具体而详尽的艾灸服务,到处摘抄一些穴位知识和治病指示,不专业也不成系统,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
实际上现在的针灸也已经只剩下针了,针和灸同时都在用的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的做做样子而已,或者是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罢了,因为都被“特供”了。而现在的所谓灸,无论是灸材还是灸器,也都已经和曾经流传千古的真正的灸不可同日而语了。
说起这其中的原委,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所以笔者也不想勉为其难,暂时搁置一边吧,直入主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艾灸专著,而只是一篇普及性的读物,笔者只是想通过自身对艾灸的理疗经验以及一些古今医案,来唤醒大家对古代灸法的些许认知,使得祖先的宝贝不至于失传;若是能够让人身体力行,救命自保,至少是自己身体硬朗潇洒,家人幸福安康,也将是在下莫大的善功了。
在细说如何用艾灸来摄生养颜保性命之前,先来看看艾灸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1.1 开篇:保命之法 艾灼第一
关于艾灸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宋朝太医窦材在他于1146年所写的《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一节中是这样写的,他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说到丹药第二,已经被历史和古代的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们所证明是行不通的了;而附子第三则是有许多经典医案可以明证的,不过非妙手回春之医界高人不能随手应之,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关乎人之性命,所以为医者不可以不察,为患者不可以不慎重。我国当代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五年,在缺医少药的农村,运用自创的“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患者,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就是一例。
这是题外,就不多说了。
那么窦老太医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真元,也有叫真阳的,当然是指人的元气,至于先天后天,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不然就复杂了,其实说与不说也不影响下文的意思,所以还是不说的好。
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道理,有一句话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大家并不一定非得知道这个真元、真阳、元气到底是什么,在哪里,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用处,但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相沿成习,都知道了这个元气是人活下去的根本,没有了元气,人也就没有了,就死了。所以人死了俗话又叫作断气了,就是元气断了的意思。人们对于手淫、纵欲的认识也是这样子说的,说伤精、伤元气,说的也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思。
所以窦太医他老人家说 “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
既然这个真元是这么的重要,就像汽车的汽油一样重要,没有油就开不了了,但是人又不能像汽车一样开到加油站里面去加油,那要怎么办呢?
他的方法就是:“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而与窦太医同一朝代的闻人耆年老先生在其1226年编撰的《备急灸法》一书中也是这样说的:“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
就是说人虽然不能找个专门加真元的地方去加这个真元,但是可以通过艾灼的方式来提升人体的这个真元。艾灼,在这里指的就是艾灸,依据就是《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
窦材是什么人啊?他可是宋朝的大太医,太医是什么,是专门给皇帝一家子看病的人。他敢拿自己的脑袋来瞎说么?!而且他不经过多少次的临床验证他也说不出来这个瞎话啊,是吧。况且在宋之前艾灸还曾经流传过或者说是被活体实验过多少千年的呢,笔者之所以引用他的话而不引用更早的人说过的话,也就是有这个意思在里面的。
好了,以他的话来证明这个艾灸的权威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下面笔者就举几个验方或者是案例来真真切切地向大家展示一下艾灸这一古老传统技法在养生保健和祛病保命方面的神奇效果。
1.2 救急:落水者死 过夜能活
第一个例子有点神乎其神,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是出自另一位在我国历史上更为有名的高人,人称“医圣”、“真人”的唐朝名医孙思邈,他老人家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五·备急方》一节中有一个奇方,这个千古奇方是治什么病的呢?
他是这样记载的:“治落水死方:解死人衣,灸脐中。凡落水经一宿犹可活。”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某地小孩落水出事的,有溺死的,也有人施救然后救人者自己又溺死的,很多。各地学校也是一到暑假就发通告不让学生下水游泳,怕的就是出这种事,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孙真人的书名之所以叫《备急千金要方》而不叫别的名字,也是为了刻意强调这一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关于这一奇方,笔者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治疗案例,但是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紧急情况下,不妨一试,到底是人命关天,也许还牵涉到一个家族子孙繁衍的事情,所以能活人才是最最重要的,是吧。再说了,在中医数千年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奇方偏方不正是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紧急情况下才得以验证其神奇功效的吗?这一点应该是无人能驳的。
如果要从理论上找依据的话,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一篇中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以及《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里说的那样:“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能及的。这一段话应该很好理解的,笔者就不多说了。
另外,宋代名医王执中在他所写的《针灸资生经》中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至于他老人家是从孙真人那里抄袭来的还是经过他本人治疗总结的亦或是从民间另外采集来的偏方,笔者就无从考证了,所以不敢乱说。
对于本方来说,“寒厥”两个字倒不一定确切,但是最为贴切的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回阳救脱”这几个字,说到了落水死的点子上。
而“脐中”,正是神阙穴所在的位置,就是人出生后脐带剪断之处,也是人出生之前从母体吸取养分之通路,有点吸管的意思。脐中这两个字本身也是神阙穴的别名之一。
神阙:神,尊的意思、高贵的意思、上的意思、长的意思,指父母或先天;阙,城楼、牌坊的意思。神阙穴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先天的或者是前人留下来的香火得以延续的生命之门,有点像进入故宫的时候人人必经的那高大的阙。
神阙穴也被叫作命蒂穴:命,性命的意思;蒂,柄的意思、蒂结的意思。另外蒂这个字在某些方言里也有叫作“把儿”的,生男孩叫作生了个带把儿的,生女孩叫作生了个不带把儿的,是吧。把者,依也,有把儿才能有所依,无把儿则无所依。依什么?为什么依?当然是种姓繁衍拉,有把儿才能传宗接代,才能嫡传子孙啊!命蒂穴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之纽带。也可以理解为性命攸关、性命所悬系之处的意思。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神阙穴是人天生的性命之门,是性命的瓜之蒂。瓜熟则蒂落;瓜不生,当求之于蒂。这就是笔者对此穴的直观理解。
而神阙穴又是任脉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至于这个穴位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如何的重要,那就要先来谈谈任脉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了。
总体上来说,任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又和督脉一起同属于十四正经,都是人体中关乎生死的重经要脉,这里先来谈任脉。
要谈任脉的作用,可以先来看看明代名医杨继洲在他的《针灸大成》里是怎么讲的,他老人家总结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也就是说任督二脉统率全身,其中任脉统于身前,主一身之阴气;督脉率于身后,主一身之阳气。任督二脉相通,则温热之气循着经脉流走,前面温胸腹后面暖腰背,通达而至周身,循环而不停息。如此则阴与阳相交合,性与命皆不绝。
所以现在的剖腹产和各种胸腹部手术,尤其是刀口横切者,或者是直接将刀口切在任脉之上者,对任脉的损伤是很难修复的,至于对病人手术后身体的伤害程度,只有经过详细的跟踪调查统计其术前术后状况并加以严格对比才能做出,笔者在此不敢妄言。
当然督脉也一样,其他所有经脉也一样。所以一般有过手术或者是大的创伤的人一到天气变化伤疤处就会发痒,笔者总结就是这个原因,具体怎么证明笔者能力不及,只盼高人来指点。
而类似这样的一些工作,这些使得西医天下横行的极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少有人在做,甚至是几乎没有人在做,这才是使中医落得如此尴尬境地的终极原因之一。
每念及此,吾心…血如滴!
讲了神阙穴的重要性,再来看看艾灸何以能够活人。
清朝名家吴仪洛老先生在他所著的《本草从新》里说得好:“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所以,用艾炷重灸神阙穴,就是强力回阳,打通任督二脉、重起阴阳二气的最佳方法。
至于具体如何做法,相对来说就非常简单了。对急救或者是对艾灸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做到:
先想办法将落水者腹中水放出,然后身体仰卧放平,解去上衣,根据天气情况注意保暖,在肚脐中填满盐,或者不填盐也可,将艾绒用手捏成小孩吃的打虫药宝塔糖那样的锥形,大小以底部盖住整个脐孔或稍偏大为佳,然后点火灸之既可。不论次数,直到落水者醒来为止。
为加强疗效,还可以在肚子上盖一个现在家里洗菜常用的塑料筛,在塑料筛上再覆以毛巾一条,增加脐周围灸热的辐射强度。
为保险起见,根据笔者祖父及家父用“灯火灸”急救小孩急慢性惊风休克死的成功案例,可以对落水者加灸几个穴位,效果可能会更好:人中、百会,不过不用加盐,可以直接灸,也可以垫姜片,姜片中间用牙签刺几个小孔。还可以加膻中穴,强力刺激心胸区,以加快回阳过程,使心脏恢复跳动。
另外方中所说的“一宿尚可救”,是不是真的暂且不论,当然是越快越好,落水者发现的越早、被捞起的越快、艾灸的越及时,当然越有救活的可能。
不一定非得等一宿才做。救命活人的事,谁不急啊?!
对于轻微溺水假死者《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五·备急方》一节中也有一个救急妙法:“屈两脚着生人两肩上,死人背向生人背。即负持走行,吐出水便活。”
就是将落水者屈腿背靠背倒背在肩上行走既可,这也可以做为将上例中落水死者腹中水放出来的一个好办法,或许水一放出便即活转过来也未可知,那岂不是更好?!
如果没有备用精制艾绒,干艾叶用手搓去渣得绒也可,实在太急的情况下直接用干艾叶揉成团也可暂用,但是非精制艾绒不能经常用,否则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后遗症,且对身体的这种伤害也是极难恢复的。
这里说句题外话,现在药店里卖的艾条是万万不能用来作艾灸用的,尤其是保健养生灸。这些粗制滥造的所谓艾绒只能用来熏房间以驱蚊杀菌避鬼邪,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再细说。
这就是笔者要说的第一个例子,虽然算不上真正的案例,但是艾灸神奇的地方也正是在于她的这种神秘感,越是玄乎,越能体现中华民族医术的居功至伟之处。
说完这个救人备急的例子,下面笔者也来与时俱进一下,就目前猪流感也就是甲流感流行的时疫举一个实例,当然,这个例子也适应于冬春流感,尤其适用于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详情请看下文。
1.3 保健:疮勿令瘥 毒不著人
还是孙真人,他老人家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灸例第六》一节中指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意思是说:凡是有人要到吴国蜀国那样的地方去游山玩水的,最好先在身上选择三两个穴位用艾火灸一下,而且是在此期间要常灸,这样才能让艾火灸过的地方形成疮,也就是化脓起泡成疤,并且尽量不要让那个疤干掉,接着灸,又化新脓起新泡成新疤,形成“常不干”的创面,这样的话,“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也就是百毒不侵,虚邪贼风毒虫恶虱都拿你没有办法了。
这里的“吴蜀地”,可以代表长江流域,从更大一点的范围上来说,也适用于整个南方,因为南方地面多山林雨雾虫蛇,瘴疠温疟等各种毒气盛行。所以那些膏腴娇贵之人,舟楫车马劳顿,游历旅居在外,身多不便,再加上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怎么的,一旦病疫上身,性命都很难保全,哪还有心情接着游山玩水呢。所以经过广大古代游客多年甚至是历经数代才总结出来的这样一条防病保命养生之法,实在是值得今人倍加珍惜的了。
瘴疠温疟毒气当然是一种极端情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从养生防病方面来说,和过去相比要相对简单一些,效果也会好很多。
因为即使是在农村地区,除了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现在也很少能接触到极其严重的风寒暑湿燥邪之毒气了;倒是年轻人多年在外打工,受化学品污染、噪声污染和空调反季节浸淫、电脑办公综合影响、长期保持某种生活习惯与工作状态而导致的一系列肢体性疾病等人为毒害的机会大大增多了。
所以笔者在这里就点到为止,下面只就小孩的强身开智防病健体方面多说几句。
话说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52年,国人以《针经》赠予倭国钦明天皇;公元562年吴人知聪又携《明堂图》等160卷医书越海东渡,使得针灸技术开始传入倭国,深受倭国朝野重视,发展迅速。自此倭国上下艾火不断,曾经形成体制,约定成俗,并且多有创新,尤其是在保健灸方面成效显著,其中又以小儿保健灸为重。
倭国灸家八偶景山在其《养生一言草》中总结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有虫气之小儿,可不断灸之,比药物有效。”
身柱穴隶属于督脉,具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强筋健骨、清心宁神、降逆止咳的作用。小儿常灸可强身健体,促进发育,故为小儿保健灸之要穴。
天枢穴又叫谷门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同时又是大肠经的募穴,所以本穴气血必须强盛,胃气才能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大肠经。
但是小儿皆属稚阳之体,脾胃本虚,所以要想气血两旺、成长拙壮,筋骨隆盛,体智健全,最保健的方法就是定期温灸身柱、天枢两穴。
至于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所禁所宜笔者会在后面章节中专门介绍的。
曾经编写针灸学专著《针灸真髓》的倭国专家代田文志先生在长野县40所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保健灸后的报告中说:“灸过身柱穴后,不易伤风感冒,食欲增加,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说到国内,在保健灸(古称逆灸)方面从古至今都是大力倡导常灸足三里、关元、命门、气海、膏肓等所谓的几大养生要穴,而且皆以三十岁为年龄界限,且偏重于男性,虽然也不乏小儿及妇科治病灸法,但是对于小儿保健灸法方面的资料笔者至今没有找到只言片语,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未得有幸接触到此类技法,实在是遗憾之至。
比如前文中说到的宋朝大太医窦材在他的《扁鹊心书》中就就有说到:“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这里说的壮,就是次的意思,一壮就是一粒麦大小、或者黄豆大小的艾绒粒。
还有唐代著名医学文献专家王焘在其公元752年编纂而成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也说道:“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喑。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果说单单预防某种疾病也算得上是保健灸的话,那只有隋朝名家巢元方等于公元610年撰写的《诸病源候总论》卷第四十五载有的:“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车以防噤。”另外唐真人孙思邈在他的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和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车以防噤”。
在这里“逆灸”的意思就是非“治已病”的灸法,也就是“治未病”的灸法,相当于现在说的保健灸法。可上面这个防“痉”病的措施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且只针对于某一特定病种,并不具有普世的价值,所以还不能人人皆宜,算不上真正的保健灸法。
曾经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创著名“马氏温灸法” 的天津马少群先生(1903--1992)在其《马氏温灸法》一书中虽然提到了儿童保健灸一说,但也只是粗略提及笔者上面所例的两位倭国医家的所言所记,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具体案例或者是相关报告。
这里说到的保健灸法,主要是指古代的化脓灸。
说到化脓灸,确实疗效奇佳,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比如治疗老寒胃,笔者利用自己创新的功效相当于化脓灸的熏灸法基本都是在5分钟左右止痛,1个小时内治好,再巩固灸疗一段时间即能彻底痊愈;灸疗各种头痛,也是5分钟左右治愈;心绞痛更是神速,最快1秒钟就能止痛;各种风湿类关节痛、脊椎系列疼痛,也是8分钟之内止痛……但是化脓灸操作方法比较原始,对患者来说比较痛楚,有时甚至是伤筋痛骨,所以早已不为世人所接受。
后世灸家遂多有创新,比如温灸、吹灸、熏灸、蒸灸等等新法,请容笔者在后文再细说。
笔者之所以引用这一条,只是想从源头上来介绍艾灸的好处,说明非针非药也照样能保健养生祛病,基本没有毒副作用,并且还能少花冤枉钱,少用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来戕害自己的身体,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和传统医学素养,为发掘中华瑰宝、传承中华文明多做一点贡献,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再来看看艾灸在治病方面有什么长处吧,为了体现艾灸的现实意义,笔者引用现代著名针灸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周楣声教授生前最出名的几则案例来让大家开开眼界吧。
1.4 治病:通透诸经 灸之立效
周楣声教授(1918~2007年)是我国当代著名针灸学家,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旁收,通《内》《难》及诸家言,弱冠既施诊于乡里,专门从事于针灸,尤其精通灸法,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周老在针灸学上的重大成就,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并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周老自1984年开始,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举办过四届全国灸法讲习班,并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过三届全国灸法讲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班与多届全国针灸专长班上,讲授过灸法课程,桃李满天下。
1985年,安徽砀山爆发流行性出血热,周老曾应用灸法治疗297例,取得了97.8%的良好效果。下面笔者就例举其中之一二,并加以穴位讲解,以见证艾灸治病的神效:
例一:周老在其有名的著作《灸绳》中记录有:
“1985年去砀山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期间,当时砀山医院传染科人满为患,临时搭起的帐篷也不敷应用,在门口走廊边,卧一重病女孩,每次出入必经其旁,因为不是出血热病人,当时也未予注意。两天后问其家人,偶尔问及女孩的病情,答称:医生说孩子是脑膜炎,牙关紧闭,滴水不入,颈项强直,已昏迷两天,医治无望。我当时听了一怔,忙去询问经治医生及查看病历,已经做过腰穿,脑脊液为浑浊淡黄脓样物,白细胞计数为58000余,必死无疑,即或不死也将形成终身残废。出于职业本能,当即找到传染科主任边春和大夫,主动要求对患儿治疗,当得到允诺与支持后,立即用灸架熏灸百会,令其家人守候,日夜不停,连续三日夜,逐次好转,终于使患儿彻底痊愈出院。”
百会穴,处于人的头顶最中央,位于人身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数量词,多的意思。会,交会的意思。百会穴名称的意思是指手、足三阳经以及走行于背后的督脉之阳气都在此交会。
所以本穴又叫作三阳五会、三阳、五会。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的意思。
百会穴的最大功效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所以对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胃、子宫等因阳气下陷而导致的下垂性疾病甚至是脱肛、阴挺、久泄等难言之隐都有着非常确切的疗效。
另外,很多人一到秋冬和春初季节,就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头痛发热流鼻涕,总之是头上面上皆不舒服。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两个季节里晚上睡觉时头部感受风寒、阳藏不秘而导致的,笔者以前也是经常犯这个毛病,所以晚上睡觉时常用衣服或者是西瓜帽保暖,基本就能防范这一点了。
在这一案例中周老是这样总结的:“百会对脑炎、脑炎后遗症及神经精神诸病,疗效均确切可靠,不论为直接灸与温和灸均可有效。但时间一定要长,不能更换位置,可收叠加与积累作用,坚持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可能是考虑到化脓灸法的可接受程度,在这里周老用的是熏灸法,如果改用古代的化脓灸法,效果可能会更快更直接,而用不着灸三天三夜。方法就是剃去女孩头顶中央的头发,取坐姿,或者是坐卧姿,直接于百会穴施灸,灸立效,验如神。
对于这一点,笔者是身有体味,虽然笔者只是用自己创新的熏灸方式理疗头痛、高血压后遗症,但是效果也非常突出,尤其是各种头痛,犯头痛的年头越长,效果越明显,基本上是马上就能止痛,只要稍加坚持数日,就能完全治愈。
例二:周老在《灸绳》中记录有:
“姚×修,男,42岁。急性肝炎,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出院,但肝痛则每日发作3~4次,剧痛难忍,食减,不能吃饭。伊本身亦业中医,束手无策。余每劝之应用灸疗,姑漫应之而已。1969年2月28日,剧痛发作无可控制,始求救于灸。当检视背部,按压至右肝俞时,姚痛得几乎跳起来,诉说痛感直达右肋,左侧较轻。同时发现其身上及口中有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即以右肝俞熏灸,灸感自后向前直透肝区,10分钟后痛大减,腹中作响放屁,半小时后停灸,痛全止。第2天再灸,云昨日肝痛未发作。仍灸右肝俞,感应同前。第3次灸感与前同,仍腹响放屁,身上及口中臭气如旧。至第4次时,诉说有一种特异的感觉,即突然有两次肝区有一股热气自内向外直冲,解展衣服一看,见热气如蒸笼。约1分钟即停止。当天给其灸治时,觉臭味大减。第5次复灸,身上及口中之臭味进一步减少。至第10次时,说是又有热气自肝区外冒。约半分钟即过去。此后热气未再冒。共灸治18次,肝痛基本被控制,中止灸治。”
在这一案例中周老总结道:“急性肝炎同慢性肝肿大一样,均能在背部特别是肝俞及其附近出现压痛反应。” 另外“肝病在就近取穴时,期门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对于重大疾病以及慢性陈疾,压痛点的作用非常重要,只要取法适当,一般在艾灸理疗中往往能起到奇效,这是笔者的亲身体味,也是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灸家的经验总结。而对于一些小毛病,则以阿是穴也就是在患处直接熏灸,效果也特别神速。
说完现代说古代,再来看看灸法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献中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1.5 史料:辛追如昔 灸经随葬
说到艾灸的历史渊源,笔者先来给大家介绍一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区东郊四公里处浏阳河畔的马王堆乡,于1972年至1974年先后挖掘出土。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其中一号汉墓出土的50岁左右的女尸(西汉·惠帝时期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妾辛追),时逾2100余年,尸体长154厘米,形体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并且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
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
从三号墓出土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医经、方剂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书籍28种,12万多字。
能原汁原味的揭开灸法经络起源神秘面纱的珍贵史料《十一脉灸经》,就是这诸多珍稀文物中的一部分,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帛书,是这批帛书中与灸法经络直接相关的精彩内容。
这两部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全面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的著作。并且二经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都仅有灸法。
据专家考证,《足臂十一脉灸经》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书中以“足”表示下肢脉,共有6条;以“臂”表示上肢脉,共有5条。这十一条脉的排列顺序是先足后手,循行的基本规律则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或头面部。
《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有主治疾病78种,但尚未对疾病进行分类。
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分甲乙两种文本,成书时间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稍晚,该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对11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及主治疾病作了较大的调整和补充,以先阴脉后阳脉的原则,来确定各脉的排列次序。即全身9条经脉仍由四肢走向躯体中心,而“肩脉”与足少阴脉则与之相反,由头或少腹部走向四肢末端。
《阴阳十一脉灸经》共记载了所主治的疾病147种,并将各脉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区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生)病”。
从总体上看,二经所记载的十一条经脉在循行分布上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① 经脉的起点多在腕踝部附近;
② 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非常简单,有的脉甚至只有起点与终点的两点连一线的最简单形式;
③ 描述经脉循行时,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让今人难以理解的术语是“出”字;
④ 经脉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脉之间不相接续,而且与内脏不相联系。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经脉的概念很原始、很简单,还没有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的概念,但是《十一脉灸经》的这些记载与《灵枢·经脉》篇中十二经脉的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为深入了解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的经络形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十一脉灸经》的出土是灸法学术领域的一件大事,凭借这一古老帛书的记载,有关我国早期经络的形态、走向、所主病症的种种推测,终于有了切实可靠的文字依据,诸多的迷团终于有了破解的可能。这些资料的出土为后人所苦苦寻觅的针灸经络的发展源头,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折射出一道颇为夺目的光芒。
说到这里,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能够和看到此文的专家级人物交流自己的心得。
笔者的想法就是墓主人应该在生前也有艾灸的习惯,而长年保持艾灸的话,必然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因为古代灸法都是一灸几十成百壮,而且都是直接灸也就是化脓灸,长期于同一个穴位施灸的话会在灸处留下一种类似肉瘤的皮下肌肉组织,另外灸处的皮肤也会留下痕迹,不知道当时对辛追夫人进行尸检时有没有考虑或者发现到这一点?
根据现在公开的研究资料显示,辛追夫人生前有服用丹药的习惯,而且在这一家三人中她是最后埋葬的,帛书发现于其子所葬的三号墓中,具体资料摘录如下:
①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二千多年来不腐的“神液”。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
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了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完好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二千多年而不腐“充满了偶然性”。
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②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出土了“妾辛追”骨质印章一颗,表明墓主应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为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本人,三号墓可能是利苍之子。三座墓入葬的时间相距二十多年。
又据考证,轪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三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一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二号墓和三号墓的封土,所以可以推断辛追夫人的埋葬年代应当要晚一些。
③马王堆帛书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十一脉灸经》、《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依据上述考古资料显示:辛追夫人生前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利苍之子随葬有大量医学类帛书,而主要又是关于方剂、灸经、养生和房中术方面的,辛追夫人又晚葬于利苍之子。
虽然他们寿命都不是很长,但是如果笔者的假设成立的话,他们应该也会重视艾灸,以当时的文字传播范围、速度和方式,能够得到这些昂贵帛书的绝非一般人家,既然得来不易,又贴身随葬,就说明墓主人在生前也应该是这方面的践行者,至于成功于否,当然要看艾灸技术当时的发展水平,以及墓主人的喜好程度。
如若如此,又能不能说明艾灸对辛追夫人保存如此完好起到了什么作用没有?
历史上凡是对长生不老追求痴迷者,对于任何养生方式都会冒险一试的,何况有如此成熟的帛书灸经随葬,也说明当时灸法在贵族阶层中流传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笔者在此对自己的大胆想法凿凿而言之,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士和部门的重视。
结语:上面笔者从救急、保健、治病与史料四个方面描述了艾灸的神奇与玄幻之处,是真是假当然是信不信由你。仁者可以见仁,智者方能见智,是不是广告大家自己可以看疗效,动手即可见真章的事儿,又不难,是吧。
至于具体如何操作,笔者会在下面给大家一一道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