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说
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
要从娃娃抓起
“哎呀,真害怕开家长会,怕又被老师点名了!”
“我也是,每次开完,我立即闪人,就怕被老师留下!”
......
一天我走在学校附近的路上,听到了两位老母亲的对话。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家长就有可能面临着被学校、被老师约谈。
上了小学,每次家长会后,家长们都很忐忑,因为老师总会点名留下一些同学的家长进行面谈。
约谈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有学习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更多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学前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另外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正确表达、分享意识、情绪管理、同理心、有策略地解决问题等等。
有调查研究表明,困扰一年级孩子的第一项问题是学习,仅仅落后一个百分点困扰孩子的第二项问题就是人际关系。
记得我家小宝上幼儿园中班时,他班里转过来一位小男孩,小男孩喜欢打人、骂人,给班里的同学都打了个遍,隔三差五地就有家长向老师投诉。
这位男孩让老师和小同学们伤透了脑筋,最后以继续转学收场了。
不知那位小男孩后来怎么样了?
等孩子上小学时,班级里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同学因交往不当造成的小摩擦。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受欢迎,有的孩子被拒绝、还有的孩子被忽视等,那些被拒绝、被忽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走进集体生活,需要比较独立地与他人交往,以及学习处理各项人际冲突。
如果没有在幼儿园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在小学阶段不断遇到麻烦。
一旦和老师、和同学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就会极大程度地干扰孩子,导致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
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缺少朋友比成绩差更为严重。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让孩子学会交往,会有哪些积极作用?
一、“学会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的校园关键能力之一。
具有外向性格、友好的举止、良好社交技能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接纳,关心与支持。
越受欢迎,孩子的自我评价越高,孩子越自信,更容易具有积极乐观的正向思维,更容易与别人分享与合作。
孩子合群,与同学关系良好,容易形成同伴圈子,这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的重要练习场所。
同伴圈子,也给孩子提供了应对互相协商、妥协、抑制不良情绪的情境。
在与同学相处、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团队合作的价值,萌生对实现共同目标的责任感和忠诚感。
良好的同学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归属感,让孩子获得情感和社会支持。
孩子能在良好的同学关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与老师关系良好,孩子会更快适应学校,更愿意去学校学习。
与老师关系越亲密,孩子越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更愿意请教老师,也更用心学习该学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在我们的学生时期,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喜欢哪个老师那个科目就会学得更好。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尤其是上了小学,老师就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孩子会非常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与评价。
如果老师对孩子持有较高期望,老师会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表扬,而孩子会把这种积极的暗示转化为动力,不断进步。
当孩子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高期望时,他们也会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变得更自信。
与之相反,被拒绝、被忽视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比如孤独、焦虑等。
这两类孩子容易对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产生消极情绪,不喜欢学习、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疏远,甚至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打架、辍学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学习更加优秀,能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
人际交往能力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交往呢?
二、“学会交往”的策略
1、家庭示范、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最重要的模仿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人交往的方式、习惯、一言一行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在与同学互动的过程中容易无意识地“重复”父母与人交往时的一些言行举止。
比如:在和谐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孩子也会懂得尊重对方、帮助对方、体谅对方等。
相反,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到压力、愤怒和不安。
当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他们更容易感到不耐烦,采用攻击来解决问题。
孩子虽小,我们也要尊重孩子,跟孩子一起商量家庭的某些“决定”,听听孩子的意见。
比如:户外计划、孩子的兴趣班选择等等。
这样孩子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跟别人协商意见,有助于锻炼孩子的社交技能。
尊重孩子,还包括尊重孩子的老师,尊重孩子的同学。
比如:不要对孩子的老师和同学评头论足,不贬低老师、不发泄不满;不以貌取人、不评论同学的学习好坏。
引导孩子多观察、多学习老师和同学身上的优点。
幼儿园和低年级的孩子,都特别崇拜老师,渴望获得老师的认同和肯定,非常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我家两个娃上幼儿园和一年级时,我会经常和孩子说:“宝贝,某某老师今天又告诉我,你在某某方面表现得特别好,让我别忘了表扬你呢!”。
虽然好多时候都是我的善意谎言,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孩子们特别喜欢老师、信任老师,也特别喜欢去学校。
2、创造机会、体验交往
虽然我国放开了二胎生育政策,但现在还是以独生子居多。
因此我们应多带孩子走出去,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相处的机会,保证孩子拥有足够的玩耍、交友时间。
比如:在我家两个娃在上小学前,户外和游乐园的时间较多,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耍。
上小学后,他们很容易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鼓励孩子多参加校内外的集体活动。
比如:幼儿园或小学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竞技体育社团,校外的兴趣班等。
在学前,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看绘本、看视频等方式,利用角色扮演,和孩子一起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去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和心情。
比如:在亲子阅读绘本时,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问题。
适当地参与到孩子的社交生活中,给孩子提供支持。
比如:在孩子出游时,帮孩子准备与同学分享的食物等。
定期帮孩子准备一些小礼物,分享给全班同学。
在我家大宝的班级里,就有一种很好的分享氛围。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礼物。
孩子们就是在这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分享、谦让的品质。
3、留意孩子、授之以渔
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孩子友善的举止、良好的社交技能,树立孩子的社交自信。
不是遇到社交问题时,一切由父母来摆平。
我经常会和孩子说,判断自己的行为举止对不对,参照以下三点:
有没有伤害到自己
有没有麻烦到别人
有没有危害到社会
交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
保持快乐、经常微笑。
礼貌用语挂嘴边。
乐于分享,分享你的玩具、书籍、有趣的见闻、知识等等。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包括学校的比赛、班级的学习小组、课间的小游戏等等。
树立自信,敢于表现自我。比如在公众场合说话时,要声音洪亮、语气坚定有力、挺直腰板等等。可通过参加演讲、阅读分享来练习。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留意孩子的行为,或定期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跟老师讲孩子在家的表现,帮助老师了解孩子。
不适当的行为,我们要及时纠正;能力不足,我们要针对性培养。
比如:若孩子由于内向害羞而交不到朋友时,一方面家长给孩子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可与老师联系,在学校里,让老师多引导孩子走进集体、与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或完成任务,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社交自信。
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和孩子沟通,问问孩子在外面有没有遇到困难,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根据具体情况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
经常和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没有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多线思维:凡事总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记得大宝刚上一年级不久,有两天回家后他总是闷闷不乐,平常他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从他的脸上,我推测他肯定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一天我问他:“大宝,你看起来有些不开心,在学校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他摇摇头说没啥问题。
第二天,和他一起看书时,我又问:“宝贝,你的表情告诉我,你遇到问题了,能跟妈妈说说吗?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他说:“妈妈,我知道你解决不了,我不想告诉你。”从后面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不是和同学之间的问题。
第三天,在我的追问下,他终于告诉我了。
班级有一个诗歌比赛,要选四个领读的同学,老师让想参加的同学举手,结果老师从举手的同学中随机选择了四个,他为老师没有选择他而不开心。
后面我们又和大宝聊了很多,让孩子明白了:
如果同学们的水平差不多,对于老师来说,选择谁都一样。
老师没有选你,不代表老师不喜欢你。
如果以后想参加班级的比赛,唯有优秀、唯有出类拔萃才能代表班级去参赛。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孩子在这小事中有了大收获。
他明白了,要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问题。
他明白了,优秀的学生能给班级带来更多的荣誉。
这件小事,也让他更好地适应了小学生活。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
让孩子学会交往,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
从现在起,让我们悉心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