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赵氏风格”
作者:李文海
金海先后送我两本书,第一本是巜两棵丝瓜》,第二本是巜我喜欢北方的冬天》。两本都是他简书的集子,短的百字有余,长的也不过千把字。开始我并没有特别的关注,一个偶然的机会,翻开书中的一篇文章,读着读着来了兴趣,谁知一发而不可收,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掩卷深思,那一句老诗油然撞上心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金海的文章很有特色,实话、直话、土话,朴实无华,言简意赅。读者如嚼橄榄,愈嚼愈有味道。这些文章好像人们所喜爱的山东哪个地方的花生,其个头不大,但特饱满,里边的仁紧撑着外边的皮。
我称金海的文章为"赵氏风格",是感觉他的文章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短小精悍。短小不易,精悍难。短小精悍就特受人待见。新闻报道讲"倒金字塔",那是在当时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逼出来的。一个新闻事件之后,记者排着长队往编辑部发稿。电报局有规定,一个人不能超过多长时间。时间一到后边的人便取而代之,这样记者便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把最为重要的东西先发出去。资深记者赵金海深谙此道。这种简约,在互联网时代、在海量信息可供选择而人们的时间又空前宝贵的今天,也派上了用场。金海的文章没有大话空话,也没有那些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又百分之百的无用的话。他讲的都是心里话,开门见山,皮薄肉厚。
二是与人为善,笔下有徳。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什么人没有?但仁者见仁,善者见善。金海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熟悉的事。其实写事也是写人,那些平凡的小事反映着凡人人性高尚的光芒。他善于发现人们美好的东西,善于表现人们善良的心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胸怀。有了这种境界和胸怀,不仅自己朋友多,而且自己的内心是一片欢乐世界。文如其人,由此可见一斑。
三是娓娓道来,犹如一位邻居大哥。金海的文章,读着很舒服,如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甚感自然親切。不仰上以媚,不俯下以霸,平等而视,如切如磋。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装腔作势之态。人要是装腔作势,一般是没有真本事;文要是装腔作势,一般沒有真东西。我喜欢金海文章中的老百姓语言。也许这些有点土,但土到好处便是雅。
四是江渚渔樵。欲知朝中事,深山问樵夫。是非曲直,老百姓体会的最为深切。金海的文章块头不大,并且大都是基层平民之事,但认真一读,却连着大事,连着政治,喜怒哀乐反映着民心所向、党心所系。
仅举一例:他书中有一篇巜领导念个错别字很正常》,文中说,有一位领导把"滇"念成了"镇",一字之错,议论很多,我说一件事,你就知道这件事儿很正常,不奇怪。我熟悉的一位老领导工作细致认真,退下来后还十分关心时事政治。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说省电视台昨晩报道了省里的一个会议,我没有全看,你知道会议的内容是什么吗?我说,我没看电视新闻,也不知道,明天上了班,我在网上查一查,告诉您。第二天上班后,我还沒来得及上网,那位领导就打来电话。他说:"昨天开会,我在电视上看到是我认识的一个熟人讲的话,我问他,你昨天在那个会上讲的啥?他说,老领导,你还不知道,一天说不清开几个会,下边写了稿,我就念一念,讲的啥,我也忘了。他没有说清楚,你还是上网给我查一查,告诉我吧!"
试想,当领导的,跑片开会,跑片讲话,跑片应酬是常事。当领导的都忙,下边写了稿,顾不上看,念个错字,不奇怪,很正常。能跑片总比"断片"好!
这是在"笑谈天下事",其中味并不难解。
"赵氏风格"决非一句戏言,这是实实在在的读后感。写文章贵在形成特色,特色就是品牌。鸡泽的辣椒要辣,寿光的苦瓜要苦。人们欢迎赵树理的"山药蛋",也喜欢孙犁的"荷花"清香。
"赵氏风格"的形成,也决非一件易事。赵金海是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在县委宣传部报道科待过,曾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村,广泛地结交了农民朋友。后来又到省电台驻邯记者站当记者、当站长,长期磨爬滚打在基层一线,写过许多重量级的新闻。如今他退休了,但新闻童心不泯,激情不减,笔耕不辍,经常掂着用了多年的皮包,里边装着水杯、釆访本和手机。这种作风铸就了风格。
范敬宜讲过:人若求全,无可用之人;文若求全,无可读之章。"赵氏风格"也在不断的完善中。相信金海会不断地写下去,会给我们以更多的欢乐和启示。
2017年10月3日
此文发表于2017年10月14日《邯郸晚报》6版
(李文海,《邯郸日报社》原社长,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