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自欧阳卫权之《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
初学《伤寒论》这,无一不从六经入其门径,精研《伤寒论》者,亦无一不持六经以驭临床,所以六经实质必须有一些清晰的概念。
(一)六经之名溯源。
《伤寒论》无“六经”之名,《伤寒论》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非“六经”而是“六病”即三阴三阳病。
宋代朱肱在《活人书》中首先将《伤寒论》六病称为‘六经’,后经成无己 李杲 吴绶等历代名医承袭及发挥影响至今日。
在《内经》中,三阴三阳分别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朱肱完全承袭了《内经》特别是《热论》的说法。
刘渡舟也认为‘仲景虽然继承了《热论》的六经,却比《热论》有新的发展。不但用六经辨热证,而且同时他扩展到辩阴证虚证与寒证。
胡希恕和冯世纶认为“六经称为六病,其实质是证,是来自八纲,是仲景在八纲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创造了六经,。他们主张以八纲来解释六经。
而我们通过对《伤寒论》成书和《汤液经》方剂对比和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张仲景《伤寒论》撰用了《伊尹汤液经》。
2、《伊尹汤液经》采用了脏腑辩证。
3、张仲景《伤寒论》为避道家之称,皆改动了方名。
4、张仲景《伤寒论》采用了三阴三阳来论病之纲领。
5、张仲景所处年代正是“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五脏六腑,经络流注,《史记.扁仓传》间及于此,《汉书艺文志》亦多载其书目”之汉末。
6、“经方十一家” 亦有用脏腑辩证。
7、《伤寒论》条文中最多使用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概念。
8、《伤寒论》条文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脏腑、经络、五行理论的表述。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首先《伤寒论》六经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等八纲为纲。六经辨证是通过八纲辨证来完成的,八纲辨证是六经辨证的主体和核心。其次,六级辨证也涵盖了脏腑 经络 五行 甚或六气。六经辨证涵盖了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
(二)用八纲辨证来讲六经各家存有分歧。
八纲辨证中,刘渡舟氏的六经、八纲观点实质,是把六经等同于脏腑经络之物质结构,依次而定病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八纲辨证的分类(其中八纲中的表里两纲,则是再做细分定位,基本上是经络为表,脏腑为里。)胡希恕氏是直取八纲中表里两纲进行病位定位,加上传统认为的半表半里,共三个部位。两家观点之最大区别,在于对病位的认识差异。
笔者对六经的实质是这样看的:
1、各经皆与五脏六腑相联系。2、合病 并病的广泛存在。3、以指导临床为旨归,当拓展六经。
通过以上的脉络梳理,可以认识到,六经以八纲为核心,同时涵盖脏腑、经络。
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六经辨证又涵盖了脏腑、经络辨证。大抵而言,六经病中,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况为阳证。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弱状态,因而三阴病多属虚证、寒证、概况为阴证。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笔者与胡希恕先生观点之不同在于:
(1)少阴病不属于表阴证。所谓表阴证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只是少阴与太阳合病之格局。同理,表阴证还包括太阴病与太阳病合病之格局。如桂枝人参汤。桂枝汤,桂枝人参汤皆为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太阴虚不甚者,用桂枝汤;太阴虚寒明显者,用桂枝人参汤。二者里虚有程度的不同。
(2)少阴病与太阴病,皆属于里阴证,不同之处在于少阴之正气虚衰程度明显严重与太阴。,所以少阴篇多见死证。若以脏腑功能解释,太阴大致属于脾阳虚、心阳虚肺虚,少阴大致属于肾阳虚也可包括心阳虚。
(3)里虚寒证属太阴,里实寒证也属于太阴病。
(4)里实热证属阳明,竹叶石膏汤之里虚热证也属于阳明。黄连阿胶汤方证为少阴病从阳明热化形成的少阴、阳明合病格局。
故可知,里虚寒者,据其阳气虚衰程度之不同,而分太阴、少阴;里虚热者,根据其阴津虚衰程度之不同,而分阳明、少阴(阳明合病)。
(5)半表半里之阴证,并非全是厥阴,还当包括少阳、太阴合病之格局。其理亦如表阴证。因在;里之阴证,以正气虚弱程度不而有太阴、少阴之分。故弱少阳虚衰不甚,陷入太阴,则为少阳、太阴合病;4若少阳虚衰严重,陷入少阴则为厥阴病。二者皆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病,而有虚衰严重程度之不同。
诗云:“华佗化鹤烬遗篇,仲景传书日月悬。祧子万家宗一脉, 纷纷井底各言天”笔者不揣鄙俚,试做抛砖引玉,见笑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