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方为何不愿松口?

“北方四岛”之争一直阻碍着日俄关系的发展,自二战以来,日俄双方虽在试图缓和关系,但是领土问题仍然使双方关系正常化异常艰难。直到今天,领土争端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近日,日俄两国冲突不断升级。5月26日,日俄船只于鄂霍次克海域发生激烈碰撞,因双方船只的体型严重不对等,从而导致3名日本船员不治身亡。

5月28日,同在鄂霍次克海域,俄方扣留了日方的渔船,原因是其在“俄罗斯专属经济区非法捕鱼”,而日方否认俄方此种说法,并坚持日本渔船是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开展活动。日方对俄方的行为提出抗议与谴责,并要求俄尽快释放船只和船员。双方僵持不下。

事实上,日俄双方在鄂霍次克海域多次发生冲突,而此海域距离日俄相争的北方四岛十分近。多年以来,日方数次对此地宣誓主权,但次次被俄罗斯反驳。据析,此次扣押日本船便是俄方对于日方的一次回击,而日方的回击便是逮捕俄方三副船长。

二战结束以后,三大同盟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将战败国日本的固有领土北方四岛划分给当时的苏联。而为何日本虽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却并未放弃收回有关领土的欲望?日本的领土意识为何如此之强?

北方四岛问题形成的因素

北方四岛是指位于日本东北端的齿舞群岛、色丹岛、国后岛和择捉岛。岛上资源丰饶,水产业、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都有发展余地,而矿业因自然条件限制,未大量开采,但是此地未来的地下资源开发可能会非常重要,矿产资源的丰富是否会使北方四岛拥有巨大经济潜力也未可知。因此日俄双方都不想放弃岛屿及岛上的资源。

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更。二战结束以前,日本一直合法拥有北方四岛。二战之后,法西斯国家败局已定,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作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因此,北方四岛之争是战争的结果。

就领土之争,日方主张北方四岛是“固有领土”,并利用其固有领土立场,由“对抗”局面发展到“不妥协”局面,从而争取到“各执一词”的立场,然后便可展开对抗。

同时,日方主张《雅尔塔协定》签订过程中,自己并没有参与,后来投降时也不知此协定的存在,所以这个协定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俄方对此进行反驳,认为日本是无条件投降,所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日本对北方四岛心存幻想,美国也脱不了干系。因为冷战,美国出尔反尔,否认了原本一同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于将千岛群岛以及库页岛划分给苏联的内容。然后又自顾自起草了一份《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让日本放弃对这些领土的主权,但也没说明这些领土归苏联所有,从而使得苏联占领这些领土缺少相关的法律依据。

日俄双方就领土问题长期争论不断,苏联政府曾企图通过军事手段迫使日本屈服,结果没有成功,日方态度十分强硬。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于是想通过经济手段,比如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与苏联建立经济发展关系等一系列操作,然而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并不买账,而日本自己在谈判过程中又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最后毫无进展。

日本对北方四岛不肯松懈的原因

一、民族心理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这使得日本对领土和资源十分渴望。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到处争夺土地,与沙皇争夺北方群岛并取得胜利,北方四岛属于日本的观念在民众心里根深蒂固。

为何日本会对北方四岛问题表现得如此强势而固执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日本人挥之不去的“战败国”民族心理。自从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战败的现实便成为了日本民族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日本人不敢提及“战败”、“无条件投降”等字眼,而是选择用“终止战争”以此来作为掩饰,把投降日称为终战日。战败的这个事实已经严重打击了大和民族,日本人希望迅速的摆脱这种心灵上的阴影,不敢触碰这烙刻在每一个民众心底深深的伤疤,所以他们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对内保持沉默,对外展现出一种装聋作哑的姿态,希望世人可以忘记战败的耻辱。这种挥之不去的心理状态,成为了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根源之一。因此,日本为了摆脱战败的阴影,重新树立起民族自信,对内努力发展国内经济,对外努力收回战败后丧失的领土。

日本将收回北方四岛作为抹去战败阴影的标志,这也是民族仇视心理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俄罗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将50多万日本战俘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劳动改造,数万人因环境恶劣而死去;另一方面,俄罗斯占有了日本所谓的“固有”领土,让日本蒙受奇耻大辱。这种仇视心理也是导致领土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的重要因素,日本对俄罗斯的任何让步,都会触及到民族心底的伤痕,因此坚决不肯退让。

二、国民认知

近些年就北方四岛的关注度在日本群众中持续下降。

日本民众都了解北方四岛问题,但是仅限于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不具有精确地认知。民众对于北方四岛返还运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都在逐年下降,少数强硬坚持返还领土的仅仅是出于民主愿望和民族尊严。

三、政府政策

在日本,对于北方四岛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类声音主张应遵从历史和法律的事实,坚持北方四岛的全部返还,决不放弃争取北方四岛的主权。日本并不怕长期搁置与俄方的领土纠纷,但是态度必须得强硬。在日本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即日本国内的各个政党及内阁越是对有关领土纠纷的态度上强硬不妥协,就越是能够在日本国内社会舆论上获得大量的支持,北方四岛问题俨然成为了日本政客为换取选民投票的经营道具,所以,日本政客们为了自身的政治前景,一直坚持强硬的政治立场。

第二种声音认为,战后日本对于领土外交的相关政策并没有使北方四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就北方四岛问题应该采取折中的方法,而不是强硬的向俄罗斯索取北方四岛的所有主权,相反,要着眼于安全战略,与俄罗斯建立密切的安全关系,以现实的经济利益发展为基础和首要,在领土问题上可暂时妥协甚至搁置。再加上日韩关系逐渐恶劣,中国的崛起也让日本倍感危机;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天然气和石油都依赖于俄罗斯进口,因此,基于安全战略的考量,应采取折中的政策,并考虑与俄罗斯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

近些年,安倍一直在努力进行着与俄罗斯的外交,但却一直未能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取得突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领土问题很敏感,要想找到一个可以让两国人民接受的方案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日本在外交上被其重要盟友美国牵制,美俄关系恶化使得日俄两国难以真正走近。

日本国内的领土政治宣传

一、要求返还北方四岛运动

1977 年,为了促进北方四岛的早日归还,日本相关协会决定制作象征着国民舆论要求返还北方四岛运动的徽章,并开始向全国征集图案。

截止到同年9月5日,共有 2886 件作品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专家们对了这些作品进行了入选审查。最终,北方四岛抽象化的作品被选为最优秀奖,并成为“要求返还北方四岛运动的徽章”。现在这一徽章除了在要求返还北方四岛的集会、讲演会以及街头启发活动等场合使用,还被制作成了宣传册、印在海报或名片上,同时也应用在各种与要求返还运动相关的场面上。

二、设定北方四岛日

1981年1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内阁会议,将每年的2月7日设为“北方四岛日”。1855年2月7日,日俄两国在现在的静冈县下田市签署了《日俄友好条约》,这个条约在开拓日本与俄罗斯之间的通商的同时,也在平等会话的基础上,将两国的边境定为择捉岛与得抚岛之间,据此,北方四岛被确定为日本的领土。日本认为,这样的历史意义,与通过和平的外交交涉方式的要求返还北方四岛运动的主旨相近,将这一日设定为“北方四岛日”是最为恰当的。

三、领土宣传大众娱乐化

日本政府根据在北方四岛生活的花魁鸟形象,为北方四岛制作出了“花魁酱”的萌化角色,日本政府还专门给花魁酱开通了Twitter、Facebook账号,方便日本国民在网络平台与其进行交流。日本政府通过萌化吉祥物的宣传方式,向民众传递了日本对北方四岛主权拥有的正当性,意图加强国民在领土意识上的认同感。

除此之外,日本导演杉田正道还制作了以北方四岛为历史背景的动画电影《乔瓦尼之岛》。整部动画电影都在暗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日本的践踏和摧残,以及对日本领土的占领。电影想以此方式,让日本青少年重视领土问题,勿忘耻辱。

结语:

北方四岛之争并不能在短期内就能解决,其归属问题的主导者仍是俄罗斯。事实证明,对抗这一方法对解决北方四岛问题无益,那么只能走缓和、相互妥协、共同发展的相互获利之路,日本方面更需做到,正视历史,避免民族仇视心理,这才是领土问题解决的正确之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