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追赶时间。
安利一下胡德夫“最最遥远的路”。这首根据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改编的民谣给我一种无限旷达的气场。
初中时龟哥用文言文写了关于一个叫荀孟的书生,因为沉迷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而四处寻找的故事。最后荀孟当然没有找到书中的桃花源,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桃源。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即使到了高中我也尝试以此为主线,写过几次考场作文。
陶渊明可能自己也想不到,编织的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梦,多年后依然被人追寻和传诵。桃花源便成为了心中圣地的代名词。许多人也众里寻桃源,希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意之地。
当然现在解读《桃花源记》,有人提出桃源中的人都是鬼魂,只因被桃林镇压无法轮回;亦有渔夫其实是带官府找到了桃源,将里面洗劫一空,因此刘子骥找到的是一片惨绝人寰,所以后来惊吓而病云云。反正产生了无数带有黑暗色彩的版本,当然这些和这本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陶渊明看到了估计棺材板要按不住了,甩出一句:来,来,来,笔给你。
初拿到书时,这小清新的封面和引人入胜的题目,总觉得应该是一个关于寻找与被寻找的怦然心动的故事。翻开这本书后,我默默的当作了人物传记看了起来。书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坚守的一片净土,与其说告诉我们,他们心底的桃花源是什么,还不如说是将一个个选择放在我们和书中的人物面前,看大家是不是有同样的选择。渺小的人置身于苍茫宇宙之下,于周边人,于广袤的世界产生的无限冲突。不管是引发古希腊式悲剧亦或喜剧,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非虚构的,每一步显得尤为悠长。
第五章《他乡与故乡》和第六章《时代的漫游者》在故事中回顾了一下上个世纪的简史,出现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千丝万缕之间一个接一个出场,展露着他们的生平和选择。最后当出场人物实在太多的时候,我默默的又一次重新翻过去一边记录人物关系,一边看。虽然看完这本书后,这些人物关系的笔记我也不会再去翻阅了,但是当在记录的那一刹那,我知道生活是有仪式感的。当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那便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正如桃花源对于生活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地方,我们做每件事倘若都带上了仪式感,那么是不是结果也会产生细微的变化了。每天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转变为极具仪式感的行为,那么不知道是不是还会觉得无聊。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也提出,随时给自己设立目标,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由广西开始的,也对广西的风土人情,百年浮沉有一点描述,所以一下子竟然感觉没有去过广西也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