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湘蓉编辑的认识源于我在《简书》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被我学生姜宝腾在朋友圈转发,王编辑看到了,就和我联系,约我一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关于家校共育的文章。
我虽然本科学的是教育学,只可惜没有好好学习,基本上把课堂上的东西交还给老师了,这也是我一大憾事。所以,当王编辑跟我约稿时,我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习惯了从心理、从微观视角看教育问题,一下子要从宏观视角去看教育问题,有点勉为其难。好在王编辑比较包容我,容我从心理的视角写一写家校共育。
因为经常做家庭教育讲座,和中小学一线的校长、老师和家长都接触不少。关于家校共育,我就讲几个故事说说我的体会吧!
有一次,一位校长跟我吐槽说: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是谁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倘若只是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吐个槽、倒倒苦水也就罢了。她最害怕的是一些家长非常粗暴地干预学校的教学管理。她说,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可把她气坏了。她说,今年暑假我们对班主任做了一些微调,其中有位四年级的资深班主任下放到一年级干年级组长,也期待她能带一带年轻人。本来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可没想到,却遇到了大麻烦。班上有位家长对学校的调整极为不满,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适应这位班主任,如果调换班主任,担心孩子适应不了,于是就各种的投诉、上告,最后都告到了纪委。当纪委调查这件事时,校长认真配合调查,可这种调查好几拨了,为了配合调查还不得不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校长解释到后面都有点烦了,和纪委的同志说,事情就是这么一个经过,你们反馈给家长吧,保不定他还会不会再往上捅。
哎!家校关系怎么会被一些家长异化成这样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孩子走向社会之前,孩子一直辗转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最主要的两个环境,从其本质上来说,二者的根本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既然目标一致,家庭和学校就应该是合力、是联盟,劲往一处使,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若二者关系交恶,孩子夹在其中受伤最重。有些家长表面上好像很解气,却不知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个案例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一位妈妈在女儿上学的周边开了一家托辅机构,有一天,妈妈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托管费少了五十元钱。女儿在学校上学时,身边有个同学捡了五十元钱,而这位同学正好在这位妈妈那儿上托管。于是女儿就跟老师说,我妈妈那丢了五十元钱,这五十元是我家的。结果,在老师的调查下,找到了失主。老师批评了这位女孩,说她不该随便冒领。可能当时老师的语气有点重,孩子哭了,第二天跟妈妈说,心里害怕,不敢去上学。
接连几天不上学之后,妈妈就找到学校投诉老师。校长知道后,责令老师上门给孩子赔礼道歉,并尽力配合帮助孩子返校。可家长却不依不饶,认为孩子是没法回去上学了,要求学校把孩子转到其他区的优质学校。这下难住了校长,校长说,如果在我们所在区,或许我们还能帮帮忙,转到别的学校。跨区转学,恐怕我做不到。后面发生的事完全出人意料,妈妈一直没有让孩子上学,不断地投诉,要求学校赔偿。严重的时候,都跑到教体局闹事,把教体局办公室的电脑都砸了。学校态度一直不错,可这位妈妈特别强调孩子的受得伤害,四处上访、漫天要价。在这期间,妈妈并没有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上学。在家里待了好几年后(从三年级闹到六年级),孩子在家里憋坏了,经常拿头撞墙。这个时候,妈妈慌了神,找了好几个心理咨询师,效果也不好,积重难返。
哎!一声长叹!
这个案例背后最可怕的就是家长把自己放在学校的对立面,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老师的有欠妥之处,作为家长首先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那就是和学校配合想办法让孩子步入正常的轨道,尽快回到学校上学,而不是得理不饶人、蛮不讲理,最终只会闹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家校合力,其利断金
同样是家长,我觉得这位家长就特别智慧。
她是我同事,那年她孩子保送清华,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人缘好,篮球打得好、画画也非常棒,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所以我同事就被邀请分享一下家庭教育经验。
我同事说,你们可千万不要以为我家孩子生下来就好养。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各种挫折。我家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孩子回到家很不开心地跟我说,他不想上学了。当时可把我吓了一跳!仔细问下来才知道,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拼音,孩子没有回答上来,结果被老师批评,骂孩子笨蛋。
这种事,相信不会少见,但是不见得有些家长会处理。
我曾经有一次把这个案例发在一个妈妈群里,调查一下:如果你家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于是,不少家长积极参与,概括一下这些家长的回应,无外乎两种情况。一个是一些家长立场站在孩子这一边,听完孩子的描述,立马守着孩子批评老师不应该骂人。这样的方式不是很好。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孩子喜欢老师,则特别听得进去老师说的话,那么孩子这科成绩就不能差了。一旦孩子不喜欢这位老师,孩子就很难将这科成绩搞好。本来老师批评孩子,孩子就有情绪,家长守着孩子又说老师的不是,则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负面体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把成绩搞砸。另外一个是,一些家长立场站在老师这一边,可能会跟孩子说:“孩子,还是你不够好了,如果你能回答上来,老师会骂你吗?”这种情况就会加剧孩子的情绪困扰,甚至伤害孩子的自我感,觉得自己很糟糕。
我同事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学习过拼音,所以孩子回答不上来很正常,所以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说:“妈妈觉得你不笨,你回答不上来不是你的错,是因为之前你没有学过拼音。最近一个月,给妈妈一点时间,妈妈给你补一补,这样你在课堂上也不用那么难堪了,你看可以吗?“。孩子立马点头应允。
第二天。我同事找到老师说:“老师,昨天我孩子回到家,我看他很不开心,一问才知道,你提问孩子拼音了,孩子回答不上来。非常抱歉啊!耽误你的教学进度。”
老师看家长说话客客气气,也态度非常好。
我同事接着说:“老师,能不能恳请你一件事?”
老师:“你说!“
我同事说:”我家孩儿之前没有学过拼音,落下比较多,你可不可以给我一点时间,我最近一个月给孩子补补拼音。这样的话,最近一个月你就不要提问孩子拼音了。“
老师一听立马就应承下来了。
这件事就这样平稳过度了,
我同事之所以能把事情解决得那么好,原因就在于她没有站在老师、学校的对立面,而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为了解决问题,批评老师或者批评孩子都于事无补,只有取得老师的配合(让老师给孩子一个空间,减少孩子的压力),家校合作才能将问题解决好。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家校共育的阻力首先来自于家长:1.教育的市场经济意识将学校与家庭简单类比成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于是乎,不少家长自诩为“上帝”,喜欢挑剔、给学校挑毛病,不会选择恰当的渠道和学校沟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2.家长“护犊子”心理严重,计划政策执行以来的几十年,家长对孩子溺爱蔓延到对学校的态度,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遇到家校冲突,总是和学校站在对立面,最终搞得两败俱伤;3.家长缺少家校共育意识,不少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
家校共育的阻力其次来自于学校自身:1.不会引导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热情。现如今的家长参与学校热情非常高,但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不少家长一味地迎合班主任、学校,导致关系异化。为什么不因势利导促进家校共育呢?2.不重视家庭教育。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生源很重要,生源的差异性从哪儿来?还是从家庭来。如果学校能重视家庭教育,则家校容易形成合力,不至于出现五天的学校教育被两天的家庭生活抹平的事;3.不知道如何组织家庭教育。一些学校比较常见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长会的时候请来一个专家做个讲座,这样的组织形式缺少系统性和长期性,就像刮风一样,风起的时候叶子漫天飞舞(家长听得热血沸腾),风停时一切归于平静(家长最多好上那么一周,马上就偃旗息鼓)。这本身就不符合教育规律。知易行难,只有持续性、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才有可能促进家长的改变。
习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倘若学校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形成一致的教育的理念,家校合力其利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