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吕布成了刘备的忠心部下,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文/麓青芜  文责自负

我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大概就是题目表达的意思。

我想如此肯定会有些许不同,但最终结局怕还是一样吧。

其实现中里根本没有吕布,作为虚构人物,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书穿真三国”的,他根本不可能改变史实,因此暂且不论史实这一块的情况。

就说在《三国演义》世界之中,恐怕吕布这一假设变化也怕难以改变故事结局。

《演义》开篇有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已经预言了故事的发展结局,同时也说明故事虽然虚构也是遵循了客观发展规律的。因此注定是不能依靠吕布取得彻底改变的。

曹操的最终胜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势力的治理水平超越了其他势力。吕布在小说中虽然也曾叱刹风云,但他一个人的影响毕竟有限。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谈吕布吧,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吕布这个人。

从小说对吕布的描写来看,他更像是无礼无德的具象化,是为了突出仁义智礼仪信而推出来的反面典型,是作者在小说里夹带的私货,也是一部分失败势力的具象化和代表。三国里有很多君子,而吕布则是最为典型的小人。

“布飘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公若不起,布愿拜为义父。”

多么诚恳之词,然而《演义》故事证明,言语如花不如行动质朴。吕布义父遍天下,无一义父到剧终。

吕布就是一个矛盾体,最好的和最坏的一切造就了他。

作者虽让他勇武过人,给了他无敌天下的武力;让他英姿勃发,给了他令人艳羡的皮囊;让他智计过人,给了他过人的智慧;却又让他刚愎自用、无忠无义、反复无常、好色如命、不讲伦常。让人又羡慕又讨厌,既赞美又唾弃。

反正吕布有多厉害就有多么不堪。

这样一个人物如何能够真正听命与人?

从性格上看,他与刘备也必然不可能走到一起,两人属于八字不合。

一个不忠不以、反复无常,一个多疑且心胸不够宽广,当两人凑在一起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分手已是最好结局,反目成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若真的能把吕布安排成刘备的忠心部下,恐怕也没有好结果。

因为吕布是一个连部下的妻子都占便宜的人,并且常常看不起人,做事更是毫无担当,又听不进别人的劝谏。这样的人成为收下,唯一可用的是他的勇武这唯一增益之处,除此皆为减益之处。用他不是加分而是减分,不是减一点点,而是亿点点。

吕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他何益?

他的不忠不义在当时可是被深恶痛绝的。

《左传》有言,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周郑交质》已彻底剖析了人与人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小说中,刘备自称君子贤君,吕布自号君子实诚人,但他们的行径已经说明了一切,两人具为伪君子、真小人,趋利者谈何忠诚?

《三国演义》其中早已按照人性演绎了故事情节,若强改结果,首先就需改变人性,人性谁能修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