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语文者得天下",一时间这句话及相关文章在我的朋友圈里被诸多同仁转发,似乎语文培训的春天已经到来。而在我眼里,这句话着实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以前的“天下”,好歹还是一个“国家”,虽说有“坐井观天”之嫌,但限于当时的“交通能力”也算情有可原。如今的所谓“天下”已沦落到“高考分数”去了,实在是可悲可叹!
当然这样表述只是语文里的“修辞(夸张)手法”,我也不必过于“上纲上线”。只是语文作为陪伴大多数国人一生的语言工具及文化修养,需要通过政令及分数来提高其地位,让相关教育从业者如此“小确幸”,我也是“含泪醉”了。
作为一名教汉字思维课程、古诗词趣读与写作启蒙及写作课程的老师,我也完全可以打着这样的旗号来做一番广告的,从而赢得一批“鸡血家长”们的“投怀送抱”。只可惜我不愿意把迷汤当鸡汤去灌,更何况微信上灌鸡汤的人多了去了,我又算“老几”呢?
我只能说这篇文章作为一篇表达观点的议论文与大多数“鸡汤文”一样,逻辑上大有问题。如果光语文成绩高了,数学、英语不好,那“天下”其实也是得不了的。最近参加了一次某平台组织的教育行业交流会,先是一位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某作文课程的带头人)对如今的“奥数热”痛斥一番,后来又有一位体制内的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大谈数学学科素养,要证明数学与语文并不冲突,而且在将来的生活应用上大有益处。主办方其实也有意要制造这样的争论与探讨。以我浅见,这样的讨论好比是“关公战秦琼”。因为语文范畴的文章、小说、诗歌、戏剧等的表述与数理化学科的文字表述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会有偏科很严重的学生出现的原因,甚至许多文学大家,如朱自清、臧克家、罗家伦、钱钟书、季羡林、吴晗等数学都一塌糊涂。所以最近微信上一篇《这门课(语文课)不重视,孩子以后越学越吃力》的文章出发点固然好,数学题的文字理解尽管也属于阅读理解的大范畴,但靠阅读名著是解决不了数学上的”阅读理解“的。否则,上面举例的这些”大家“,他们小时候的阅读量难道还少了?为什么数学成绩照样惨不忍睹呢?
我还是回到中小学生学科上来阐述一下吧:要写好一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风景的语文文章,字数上可能要求200字以上,形容词、比喻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或许都要用到,但在数学题里只要三个字的表述——”风景美“就够了。又比如你在欣赏一出美妙的芭蕾舞剧,正想着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在物理的表述上可能只有四个字”物理位移“。(是否觉得很煞风景?)这也像同属语文类的谜语与灯谜的区别:谜语是用四句话来猜同一样事物,而灯谜是短短几个字或一句话紧扣谜底,几乎没有一个字浪费。相较而言,灯谜的逻辑更强,可用“语文中的数学”来形容。科学性的学术论文或书籍里更是无须多少文采,这其实与左右脑的强弱有关,与语文水平高低并无多大关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数”理工男“语文成绩并不好,却不影响他们对数理化题目的理解。
总之,得语文者未必得天下,如果天下仅仅代表高考分数的话。不管是我们的汉字思维课程、古诗词趣读与写作启蒙课还是写作课程,它的主旨永远是激发孩子独立观察、独立感悟、独立思辨、独立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心目中的语文应该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