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是在许多年前,曾看过一幅摄影作品,画面中在白纱般的云雾浓浓淡淡地遮掩下,一段残破的城垣如垂链般悬挂在一座接近90°陡壁上。
那幅图片的主旨,意在诠释人类文明的脚步是如此的无所畏惧,而我也确为图片中喷薄出的气势所震撼了,以至疑惑,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么一座建筑在这样的陡壁上?人们怎么能修建这么一座建筑在这样的陡壁上?
后来知道,那段残破的城垣原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而那段长城的位置,就在司马台。
去过三次司马台长城——就算三次吧,第一次去那里时是03年,那年北京在闹非典,五一黄金周时也没敢去到外地,怕被隔离,于是便开车带着父母去了司马台。
从北京上京承高速,到司马台得有120多公里的样子,这距离不算近,当时已经风传一些景区被关闭的消息,但不见媒体报道,以为总要给大家留一些能散散心的地方,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了。
过密云县城后心里便开始打鼓了,一路寻找相关公告,结果没有。一度以为自己得了便宜,然而车到101国道小汤河路口,在去往司马台长城的公路上,迎接我们的却是一根档在道路上的横杆,那里也被管控了,而路标显示,那里距离司马台长城仅剩下了最后9公里。
120:9,当时缺乏公开的透明机制,确是害人不浅!
不能去司马台,我们就沿着101国道继续北行,九至十公里的样子到了古北口,在快进古北口隧道前,向东眺望,可见一座座烽燧傲立于峰巅,一道城墙将它们串联,高高在上地游走于连绵的山脊之间。
从走势来看,那段长城应属于蟠龙山长城的一部份,它与司马台、卧虎岭长城,共同构筑起了古北口长城。1933年,为抵御日军进犯华北,中国军队打响了著名的长城抗战,古北口便是其中最是艰苦卓绝的主战场之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的将士们,用他们的热血之躯,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之上铸就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屈的脊梁。
那时本想着去到镇里,去寻找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的公墓祭扫,但由于那个时期的尴尬,当地人避我们如瘟神,我们自也就不便满处招摇,如此慕名而来,却铩羽而归,难说不遗憾,这就是我与司马台的第一次经历。
02
再次去是第二年春天,那次我是一个人坐公交车去的,由于不是周末,北京市区没有直达那里的班车,所以不得不先到东直门客运站坐车到密云。不常去密云,所以在郊区车上冲动着想约上几位密云的同学小聚,并且给大学时隔壁宿舍的老大拨去了电话,热聊了些多年不见的是是非非,但最终没有告诉他我在奔往密云的路上。
大家都有太多各自的事情,而我们也不再是操场上弹着吉他唱到天亮的我们了。只这一个凭空的电话和客套,也让自己多了许多无妄的烦恼,下车走在密云的街道上如做贼一般,生怕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撞见谁,或被谁撞见。
密云县城也没有直达司马台的车子,这让我没有想到,还好路遇好心人指点,再坐车慢慢悠悠地过了太师屯,到了马场。那是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那里的人们对于司马台的旅游业务驾轻就熟,有许多三蹦子就停在村子的路口上,见到背包客下车,就蜂拥上来问要不要去司马台。
从马场到司马台大概还有五、六公里,这是司机告诉我的,也是与乘车价格相关联的数据,和我事后从地图上测量的距离差不多。那一路都在上山,虽算不上陡,却也难为了那辆三蹦子。
力不从心的三蹦子发出震耳欲聋的噪声,与掺着机油味的冷风一道排山倒海地涌入车厢,让人不觉地裹紧薄羽绒服的领口和袖口,并盼着这个行程赶紧结束。在车子缩着脖子隔着小窗,望向司马台村后边的山,那里多半是光秃秃的,就山上的风景而言,让人失望的一般。
司马台水库在司马台长城的山脚下,上山的盘山路从那里经过,那里周边的植被还算繁茂,但也是被装点出的强颜欢笑。早春的绿意还欠单薄,浅浅地浮在干枯的树冠上,似乎一阵山里的风,就能把它给吹走了。不过随着山路走过去,却能见到几树山桃,花开得纵情的灿烂,那是春天留给那片荒凉的大山最是动人的记忆。
以水库做分隔,山脊上的那道长城被分为东西两段,西段长城翻过一道山梁进入到河北承德滦平县,在那里它被叫做金山岭长城。东段长城便是司马台长城,它最终要通到仙女楼。之所以这么分割,那不是古时长城的意愿,因为今世的长城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它已经成为一个个景点,被各个管理机构分段占据,这点倒是有些像是古时管理各段长城的卫所。
那位好心的三蹦子司机告诉我,如嫌回京绕路,可以偷着从金山岭长城上穿过去,出北门就能上到101国道,那里是滦平县的花楼沟,如果运气好,在那里能拦到承德到北京大巴车,直接回京。
不过,游过司马台长城后我就已经腿酸脚痛了,连水库上边的索桥都懒得下去,更别说,翻越金山岭去试试逃票的运气。于是,依旧是原路返回,把金山岭留给了将来,这是第二次司马台之旅。
03
第三次去司马台,依旧是全家总动员,只父亲因有工作未能参加,他的名额让给了另一个小男子汉,那就是还小的同同。那时他真的还小,大概就五岁多的样子,当然,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爬长城,我对他说,“第一次爬长城,就上司马台,你还是很厉害的”。
和他说这话时,鼓励有一些,嫉妒也是有一些的。
与前两次不同,京承高速那时已全线通车,因而从市区开车去到司马台就快捷许多。京承高速上专门设有司马台的出口,从那里出来,也要经过司马台村的,但到长城也就只剩下了三四公里的样子,很方便。
这次是秋游,司马台水库周边的植被已经层林尽染了,景色却是动人。但看红叶来司马台绝对不是什么太好的选择,这里的山依旧是光秃秃的,裸露着花岗岩峭壁,大凡有些植被,也都是些低矮的灌木,远远看去灰土土的。这片群山是燕山山脉的一部分,其主峰雾灵峰就在离此不到20公里的地方。
这次我做向导,还是负责任地带领大家走了东段,我相信同同行。同同也却是表现不错,一路都走在我们前边,还时不时地站在远处催促我们,而我从东2爬到东4就已经汗流浃背,呼哧带喘了。
在东4露天的敌楼上吃过午餐,我们向更高处进发,那里要经过一段高耸陡峭的石路,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石路的一边便是单边墙了。
所谓单边墙,是因为山脊狭窄峻拔,容不下建宽厚城墙的空间,因而古代匠人因势利导,在山梁一侧上筑起坚固的防御高墙。虽与我们想象中的长城模样大相径庭,但它依旧是长城,是长城形态的一部分,它是古人因地制宜又奇思妙想的智慧体现。
司马台长城也因长城形态的多样而成为典范。
司马台长城,就是因为融会了众多如此的多样形态,而成为了长城典范。我国古建筑学家、原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生前曾赞誉说,“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长城之最”。1987年,司马台长城因它是保留明代原貌的建筑遗址,被确定为原始长城,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04
过东5,长城城墙两侧基本上就没有城垛保护了,城墙尤如一条大道,随山势起伏,将一座高过一座的敌楼链接起来。每走完一座,都是精疲力竭,不想再爬下一座了,可看到了不远处的另一座,就又像听到了前进的号角。
而只要你适时回首,就会发现自己所积累起的高度,已经可以俯瞰群山。从这个高度望向对面蜿蜒游走的金山岭长城,就如沧凉起伏的群山间暴起的一根青筋,群山漫无尽头,长城也漫无尽头,群山漫延到天边,长城也漫延到天边。那是一幅宏大视野的画卷,因为长城游龙般的盘行,而使得并无姿色的山变得灵动飞扬,恢宏壮丽。
我在想,如真有这样一幅画,是不是应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江山》!
同同也累了,但他还在坚持,他更感兴趣敌楼旁小摊上挂着的金牌,我说爬到最高就能得到。此程的最高点我设在了白云楼,其后还有望海楼,虽也有提升,但地势已平缓许多。
在望海楼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将登上长城的金牌授予了五岁的同同,波和奶奶在一旁热烈鼓掌,同同很羞涩,说自己最多也就应该得到一块银牌,他说爸爸应该得金牌。波淘气地说,“家里没钱了,不能给爸爸买金牌了,而且这里也不卖银牌呀,咱就凑活得个金牌吧,加油,小孩儿,你很棒的”。
随后他们娘仨下山,我继续爬向更高的东12,那段路并不好走,原本的长城已经坍塌成了碎石堆,只能从一块块碎石上攀上去。东12又叫做将军楼,过去不远,到更高处有一座平台,那里就是游人所能合法到达的最东端了。
我第二回来似乎还能去到东13,这回连那里也不能去了。这里有保安大叔拦着,说前边长城太危险了,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返回,他们说领导就在山下望着呢,过一个人就要扣工资,好吧,那我就别惹人嫌,就走到这里吧。
长城不惧保安大爷的阻拦,它沿着危岩峭壁继续前行。就在不远的前方,长城陡然提升,爬向至高处的仙女楼。而那段陡然升起的城墙,就叫做天梯,它高程达一百米,坡度达85度,我开篇所见到的那副让人心灵震撼的摄影作品,就拍摄于此。
好了,三次游司马台长城就说到这里吧。返京的路上我曾想,如果自己来,是不是应该留宿一晚,然后第二天去爬爬金山岭长城呢?
或许应该吧,但看到后视镜中,已倒在后排座上熟睡的同同,我又觉得那选择或也不重要了。金山岭,我会和同同一起爬上去的。
《长城随笔》推荐阅读:
《岳衡笔记》推荐阅读: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