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来次小震,每次都不太想动,感觉狼来的次数多了,突然有点危机意识了,好像不得不关注这一自然现象了。
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 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 ,预防发生事故 。
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学校应当制订地震应急预案 。
希望学校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开展针对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 ,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建议学校建立地震应急指挥部 ,下设避震疏散、自救互救、教育安抚、灾情调查、源保障等小组。地震造成的伤害大多数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 因而紧急避震十分重要。
地震突发时 ,任课教师应立即停止授课,转为避震疏散组成员 ,负责授课班级的应急避震、紧急疏散工作 ,立即提示学生“地震来了 ,不要慌乱”,命令学生迅速就地避震。学生应该迅速躲避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 ,尽量蜷曲身体 ,降低身体重心 ,蹲下并用双手或书包保护头部。底楼教室靠门口的少部分学生可直接冲出教室 ,躲避到安全地方。另外 ,上实验课的师生应该注意迅速关闭电源、火源 、气源等 ,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 在紧急疏散时 ,最容易发生拥挤 、踩踏事件 。 为防止意外 ,教室讲台靠楼梯最近的任课教师应立即赶到楼梯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每幢教学楼设立一名疏散指挥员 ,按规定的次序、路线组织疏散。其他在校教师应立即赶到学生疏散路线相关节点做好防护工作,学生到达疏散地后 ,班主任应立即清点人数 ,检查学生受伤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自救互救一般包括 对轻伤者给予必要的消毒 、清洗 、包扎等医疗处置对伤势较重者就近送医或联系 “120 ”请求救治对可能发生的火灾 、水灾 、毒气等次生灾害 , 采取预防 、处置措施 ,向 “119 ”、“110 ”等 部门提出救援请求 。
自救步骤:镇定不慌,迅速避震(在震动的时候不要离开遮蔽物,在墙角的小三角形的范围里面躲着,蹲着双手抱着头。用书包或是课本罩在头上)
求生技能:包扎技术 止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1) 螺旋包扎法。绷带卷斜行缠绕,每卷压着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于肢体粗细差别不大的部位。(2) 环形包扎法。常用于肢体较小部位的包扎,或用于其他包扎法的开始和终结。包扎时打开绷带卷,把绷带斜放伤肢上,用手压住,将绷带绕肢体包扎一周后,再将带头和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第二圈盖住第一圈,包扎4圈即可。
心态调整
地震会产生心理恐慌,且伴随恐慌行为。这种恐慌情绪的表达和恐慌行为的出现,又会给他人造成刺激,引发类似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通过这一循环相互刺激模式,恐慌就会在一地区迅速增强并蔓延。面对这种不可抗力事件,停止抱怨(他妈的怎么又地震了,让不让人活了。。。)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有可能,学校可以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无预告的紧急疏散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