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直面群众需求的“最先一公里”。当前基层治理工作中,政策执行“中梗阻”、服务群众“玻璃门”、矛盾化解“滚雪球”等“堵点”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往往是用静态思维应对动态变化的结果。基层工作要真正打通堵点、惠及民生,关键在于基层干部如何以“变”的智慧推动“通”的实效,实现“堵”的破解。
理念之变打通思想堵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的僵化往往是堵点形成的根源。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若是一味“按惯例办事”“依文件执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理念之变,核心是破除“官本位”思维,树立“群众导向”,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将“纸上政策”转化为“脚下行动”,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情恳谈会”“一线走访日”等活动,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摸准需求,在倾听民意中校准工作方向,把群众呼声转化为政策优化的具体举措,推动治理理念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方法之变疏通执行堵点。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性至关重要。基层在落实政策时,若是机械照搬上级要求,不顾地域差异、群体特点搞“上下一般粗”,则会出现结果看似执行到位,实则与群众需求脱节的情况。方法之变,在于摒弃“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学会“量体裁衣”的精细化服务,无论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一站式”政务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还是建立“网格员+志愿者”联动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本质上都是通过方法创新提升治理效能,让政策执行更顺畅、服务群众更高效。
机制之变畅通长效堵点。堵点的形成非一日之寒,破解堵点也需长效机制保障。在基层治理中,若是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出现后临时突击解决,缺乏制度层面的系统设计,则会导致同类堵点反复出现,群众满意度难以持续提升。机制之变,关键是构建“动态调整”的响应体系,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偏差,鼓励干部在创新中大胆探索。同时,要将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推行政策执行“回头看”制度,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效”的闭环链条,确保治理举措既能解当下之困,更能防未来之患,让基层治理始终在民意监督下良性运转。(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