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女,坐标西安,一个败在旅游创业随时准备卷土重来的广告狗 基于职业判断的深度旅行法
编者印象:一度将爱好做成事业,创业失败还心不死的姑娘,坚信在旅行这块的体验会从”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区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打卡式旅游向深度旅游过渡的,当问及是否将爱好做成事业会影响最初对旅行的感受,她说,可能正是因为将爱好做成了事业,才会对旅行有自己的概念,才会在去某个地方找最能体验当地人文和风俗习惯的点,因为职业敏感度,相比较在大景点大IP打卡式的标记,更期待旅行中意外收获的惊喜。
关于旅行我有话说:
我所理解的旅行,应该是踏出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可以不用走太远,只要是自己没去过的地方,去体验新奇的东西,发现未知的可能性。出差,求学,探访亲友都可以算这一范畴,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去体验一些未曾体验的东西,一切体验与当前生活不一样未知的可能都属于旅行。
第一次旅行应该是高中跟一家人出游去的十堰武当山,那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的家庭集体游,还比较有意义的。后来外出求学来了西安,再后来参加的一些夏令营活动走了好些个地方,目前去过,苏州,南京,上海,北京,广州,北戴河等,差不多二三十个城市吧,最想生活的地方是泰国的清迈,因为真的太美太文艺,特别适合享受生活。
旅行最深刻的事,大学的时候跟现在的男朋友去山西的平遥,当时是学生没钱,穷游,五一没买票,说走就走,一路上特别坎坷才到达目的地。出了平遥古城,身上只有不到一百块了,然后门口有一个自助餐,29块钱一个人,里面有特别多大虾,毛肚啊,当时想都没想就跟男朋友去大快朵颐了一顿。然后出来就只有买水的钱了,回到学校身上就只有5块钱了。当时载我们去平遥的阿姨,去的时候给的20多块,回来的时候又碰到她,可是身上没有钱了,就只给了10块,阿姨很尴尬但也接受了,现在想想觉得还挺有趣的。
还有在曼谷的苏格泰做了一个家庭的马杀鸡,人都特别好,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特别和善,让人觉得即使跨国界,但是也能轻而易举的被人与人的信任和善良所感动。
我不太给自己的观念设定框架和界限,一直都在不断的行走和经历去溶解我的一些边界,我觉得旅行接触的人和事也在不断的拓宽我原有的观念。
旅行的目的还挺多的,看美景吃美食是每次出行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是比较期待发现超越攻略和计划之外的惊喜,可能是之前在网上找不到的东西吧。
以前大学的时候还比较倾向于说走就走的旅行,体验未知的偶遇,现在可能会先在网上查一下当地的人文体验和城市的特点,大致做出一个框架,每天按照这个行程走,如果在旅途中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东西,可能接下来就会改变一下行程。现在的出行,有的时候是为了逃避目前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还是觉得先把生活过好,旅行才更踏实一些。
上一个旅行的地方是去年去的泰国,最后一个行程是普吉岛。下一个目的地,如果只是自己,还是比较倾向于去泰国,或者东南亚,包括越南这些地方。但其实我更想带我的父母去一趟泰国,想让他们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感觉他们一直被当前的环境所局限,以前我每次出去的时候都给他们发照片,他们也很兴奋也很想去,但是也会对出行很恐惧,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复杂。
因为我们本来做的就是深度的体验,所以选择我们产品的客人,他们的旅行目的是跟我们的产品契合度很高的,对旅行体验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也不否认有一部分人就想去大的景点大的IP 打卡,但是我觉得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深度游这种模式会逐渐先被知识分子,中产甚至其他的人所接受。
我觉得每个景点吸引我的是人文和市井,因为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的部分。在每次旅行也会特地去一些老街区,感受一下当地最初的文化。
旅行必定会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后每年都会有计划。
Gordon 男,坐标广州,某央企风控,极限挑战旅行法
编者印象:某理工大学工科男,做过工程师,风控,也考过潜水执照师,6年前失恋和失业所受到的刺激,出于找虐的目的爱上了登山这一极限活动,分别在哈巴雪山,玉珠峰,四姑娘山和珠峰岛峰留下”雪“印。4年前,接触潜水,迄今为止刷到了150加的气瓶,在这个作为成功人士爱好的极限运动里,看到了新的世界。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一个不符合传统对工科男有着无趣刻板印象的人,执行力很强,时刻都在寻找刺激,相比较其他人还在讨论旅行和旅游的区别的时候,他对旅行的看法可谓是极端的“极限”。我很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在这个世界里要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了,我不知道如何定义现实里的普通和平庸,只是面对着这种对极限运动的热情,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血色烂漫》里一直在寻找刺激的钟跃民。
关于旅行我有话说:
我所理解的旅行就是冒险,去体验生活里没有的东西,可能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对原始的东西比较好奇,我喜欢去雪山,深林和大海,去体验一种平时生活里完全没有的东西,求学和探亲不能算这一范畴,去其他城市和景点也只能算体验生活。
第一次开始我理解意义上的旅行是大二的时候去的大西北,当时只是一般的旅行,去了青海湖,茶卡盐湖这些地方,至今还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完成青海湖环湖的骑行,但是在这些比较宽阔的地方感受到某种城市里没有的“野性”。后来开始登雪山才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目前去过的城市数不清了,国家有17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帕劳等,主要都是爬山和潜水。
去过的地方最想定居生活的是新加坡,因为工作的原因在那边呆过一个多月,比较自由,尚且的工资,充足的年假,机场转机去其他的国家也比较方便。
在旅途中经历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尼泊尔登珠峰岛峰时迷路了,打911寻求援助的时候被人家告知上班时间为明早九点,在海拔5600米的雪地里一个人睡了一晚,一个晚上连续做了几次同样的梦,梦见蓝色身骑大象的人。
通过旅行改变的观念应该没有,如果真要算的话,应该是花钱更加大手大脚,以前还算比较勤俭节约,现在是不花钱就难受系列。
外出旅行就是为了寻找刺激,去没人的野外寻求日常生活里没有的体验,逃避目前的生活?不存在的,不好好工作,哪里有闲钱去寻找刺激?
做攻略?也是不存在的,通常情况都是说走就走,买了机票再决定,看马蜂窝,穷游网推荐或者是去问当地人应该去哪里,任何未知的经历都是惊喜。
上一次旅行是一月份去马尔代夫,带人潜水。下一次的旅行的目的地是德国慕尼黑和埃及,6月份公司派遣去德国交换学习培训,计划会去埃及带人潜水。
旅途中学到的东西?没有吧,可能会改善心情,估计是花钱有强迫症,总要把钱花完才有心情去面对现实上班啊。如果非要说改变了某种理念,大概是在旅途中会遇到很多表面上很风光,但是过得也许还没有我自在的人,就会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过得比我惨,所以感觉一切都无所谓了。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在很多年前去墨脱徒步,当时的墨脱还没有开放公路,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专业的培训和装备就是必死的线路,有两座雪上要爬,还有吸血虫,没有路,也没有可以补给的地方,当时有一个人因为失恋,啥装备也没准备就来了,他说他就是来求死的,后来被人劝了好久才劝回去。再加上后来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回,看淡了很多,人生嘛,及时行乐吧。
旅行必须是生活的一部分呀,不让旅行估计会发疯的吧,只是还是要趁年轻多去一些可以冒险的地方,不然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编者结语:“吃饭是为了活命,旅行可以延长寿命,而我很怕死,所以我喜欢吃和旅行”这是我给出别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出行的答案,每一次出去,总感觉时间很慢,相比较平日生活的快节奏,出行是能体会到时光滑过指尖触感的。
很难想象,最初出行的目的是为了逃离某种框架和束缚,让我接接受规则和组织关系的竟是在青海见到的一群耗牛绵羊,那种通过眼睛向精神传输的某种电流至今都很难遗忘,现在的我,跟我的受访对象一样,不会是逃避现实,更多的只是体验生命中的未知。
在接受这6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其实很难定义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周游世界的博主给出了最高赞的回答,大概意思总结出来不过就是,通过旅行,你可以体验生命中的种种可能,雪山的壮阔,大海的深沉,沿途的风光,异国的情调,可是那些并没有什么意义,宇宙之大,每个人的生命都渺小如沙尘。人生有什么意义?都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我想关于旅行的意义,不过就是旅行本没有意义,你赋予的意义多了,也便就有了自己专属的意义。
无论是怀揣浪漫主义情怀的与爱的人看潮起潮路,花开花谢,还是随遇而安感受眼前的风光;不论是行万里路感受渺小后的奋发上进,还是作为快速获取阅历和知识的捷径;不论是基于职业的灵敏嗅觉的深度体验,还是作为寻找平淡生活以外的极限刺激,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过就是更好的生活,不论普通与否,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意义。而旅行不过跟生命一样空白,你画他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是只属于你自己的样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