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草堂、太空科幻、工笔重彩、量子物理
……
估计你不会想到
能从中国古代绘画
“跨界”到外太空科幻的艺术家
应该是个怎样的style
他叫王赫
一位通过“蓝胖穿越中国山水”
“古人玩现代科技”等绘画系列
为大家所熟知的80后画家
开个任意门,穿越到宋朝
“蓝胖子穿越系列”
是王赫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
这位毕业于清华美院的80后画家
让蓝胖子置身于
中国传统的水墨天地里
或喝酒泡温泉,或徜徉山水间
竟然一点也不违和
选择蓝胖子来入画
来自王赫的童年生活
萌萌又万能的蓝胖子
几乎是整个80后的儿时记忆——
虽然是“混搭”的“穿越”系列
但在创作中
王赫仍遵循着传统中国画的绘制方法,一丝不苟
数位板?宣纸?不,他用绢
在传统艺术及手工艺领域
“需要创新来迎合市场”的“典型”传承时代
还有一类像王赫这样
“创新不追热点、创作不立命题;师古不求速率,博学不要偏科”
的“非典型”传承
绢丝染色
三五遍不等的矾制
木框架绷紧
……
这是王赫每次创作之前
都要经过时长达三天的画前准备工作
创作这些作品前,首先要做绢。以绢作画,不是像宣纸那样,你直接从市场上买来就可以用。绢本身需要经过一些我自己的处理,染色、矾制(骨胶,明矾混合的液体),矾制的遍数不一样,有可能三遍、五遍,根据你需求的不一样,光绘画材料的准备就需要三天。
王赫的创作
在中国古代书画最为传统的材质——绢上进行
同时采用的传统工笔重彩技法
以矿石粉末(石色)为颜料
讲究“三矾九染”
画面上每块颜色的出现
往往要伴随数次反复的绘制
不可能一次画成,一开始很淡,第二次稍微深了一点,第三次更加饱和。画的时候可能还要用胶矾水固定,因为上面是粉末。固定完,干燥后再继续上。所以可能有的地方需要经过四五遍、五六遍……
相比现在很多人用数位板、电脑辅助
进行高效率且利于传播的创作方式
王赫的绢本、工笔重彩要“慢很多”
但这是他的坚持所在
你用数位板,颜色一层就可以了,它也没有对工艺上更多的要求,可以反复地修改。而对于我来说,几乎这张画不可能有什么可修改的余地。一旦画到正稿,起稿、过稿到绢上,修改余地很小很小……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个商业插画,或者普通插图,它还是要坚持一个艺术作品本身的要求。
王赫的作品除了加入现代叙事的内容之外
在面貌上跟古代绘画差别很小
而支撑这些的
有其所坚持的传统绘制技法
另外就是像绢、石色等等
这些超脱你绘画内容之外的
传统的,需要延续下去的东西
你觉得是形式的东西,其实它背后有很多必要性支撑着的东西,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
一代人讲好一代人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并记住王赫
是通过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上
那几张“古人演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封面
以及戳中很多人童年记忆的
“蓝胖子穿越系列”
时间变化飞快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与十年前相比便已是天差地别
更不要说去了解一千多年前的宋代
王赫希望通过他的创作可以拉近古今间的距离
现代人想体会他们当年的绘画,他们的当代艺术,而那个时代的精神气息,却很难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传递到今天。这也是为什么欣赏传统书画有一定门槛,需要去学习,很多收藏门类都像金字塔一样,需要你的知识储备。绘画就是这样,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拉进现代人和传统文化间的距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与回忆
王赫把伴随很多人长大的经典卡通形象
加入到他的画面当中
可以触动大家的内容
一定要先能触动自己
一代人只能讲一代人的故事,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那时候更多接触的都是这些卡通形象,而这些正是给我们带来美好回忆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能触动我的,或者让我有感触的,所以我以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除了卡通形象
王赫的作品里
还出现了很多古人摄影、打高尔夫、玩无人机、拉小提琴等
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科技产物的元素
王赫说自己的创作不追热点
大家认为这些“流行”东西
实际并不是实下最流行的
这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
他的作品更不是什么“漫画”
你有观看兴趣,这是第一步,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谄媚观者,这本身是我的心理语言,能唤起我美好情绪的一种东西。但如果你只有它,怎么能区别于其他的动画、漫画?肯定要和它不一样。
重构古代绘画
起初王赫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
有些不了解的朋友以为是PS的
实际上从画面出现的人物到背景的山水房舍
都是他对“原始素材”与“现代元素”一笔笔的重构组合后
所呈现的状态
现代元素的加入需要整体画面的烘托来实现融合
而那些来自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原始素材”
为了实现这种融合,也在王赫笔下出现了改变
因为整个都是我重新绘制的,所以不是简单的一个元素复制粘贴放那儿,他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配合它,来烘托整个画面的主题。这里还存在一个画面的重构,看上去一样,实际存在重构的不同,并不是简单的拼贴。
重构的方式是多样的
有些内容有原始参考
而有些则带有明显的创作意味
以及“动态组合”的形式
王赫的《草堂漫游》
左侧是在大体上参考宋代佚名的册页
另一张草堂中坐两个人
同一个风格,但是视角从草堂里往外看
另一幅相对传统的《盥手观花》
用包括传统道教壁画题材在内的三组画面局部
通过“动态组合”
一个拿着花,一个拿瓶倒水
水穿过画面、卡纸
进入另外一个画面,流到她的手里
把原来静态的观花场景
变成了一种动态效果
它有没有原始的蓝本做依照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很难讲你只用一种方式把它展现出来。如果你所有的作品仅仅是把传统的东西改一改就呈现出来,这可能是一种方式,但不可能是你整个艺术创作唯一的方式。
世界是我们眼中各自的模样
很多人喜欢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
来解读王赫的作品
其实增加可解读性
也是他从早期作品到现在
一直在完善的事情
我的作品有一个逐步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它并不是插图,我在逐步提升它本身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可解读性。根据自己的经历,不同人在观看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我们两两相望,世界是我们眼中各自的模样
这是王赫给他的双联画《望》写下的一段话
一边是传统文士坐在屋子里,手操无人机
另一边从空中看到房舍、树木、河流
还有那个用托盘拿来冒烟儿“炸机”残骸的童子
两组画面
有中国传统的
也有类似于西方地图和“上帝视角”的呈现
这组作品有中西、有古今。第一张画面是人进行观察;第二张俯拍,它隐喻可以是自然、上天,超脱人的视角——从上往下俯视。所以两个视角放在一起,我写下“我们两两相望,世界是我们眼中各自的模样”。我想给大家一个更多的解读方式。
解读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
尽可能接近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信息
和那种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哲思
古人盥手观花
水从哪里来?
花又从哪里来?
当时想表达的,那两个画面是超乎人界的东西。观花,花卉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美好的东西。我想把自然的东西,变为具象化的东西展现出来。观花你觉得很平常的行为,也需要天时地利来配合,才能拥有有这么个美好的时刻。
古人笔墨山水
有到自然写生
也有坐在书斋之内
将案上湖石盆景
变为大山大河
既然本取意自然的湖石盆景可变为山石水木
那为什么不可以把山石水木再变成人造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王赫在他的《惠山茶会》中
用拼装模型的表象形式实现了这种“逆操作”
除了写生,很多中国传统绘画来自于盆景、湖石这些,案头摆放湖石,把它放大,变成山了;案上有盆景,就把小树的形态,变成体量很大的树的形态。这是传统的创作方式,用小东西变成自然的山山水水。但我这张《惠山茶会》,本意是自然山水的状态,但我通过把它变成模型,又把自然的山水变成一个小小的人造物,有点是像传统中国绘画的逆操作。
画了这么多山河壮美
解读了这么丰富人文哲思
其实作为创作者王赫
还是有他的“私心”
你问从哪瞧出来的?
去看看那张《舟行人物之缩微山水》
《缩微山水》,是把《溪山行旅图》、展子虔《游春图》、钱选《山居图》等我很喜欢,且大家很熟悉的经典山水,变成一个小小的盆景……算是一种满足自己把真山真水带回家这种心理吧,尤其是那么经典的绘画把它缩小,好想拥有一下,想想算是一个挺美好的体验。
古书画复制人的坚持与创新
自小学画的王赫
清华美院毕业后进入到国内某著名文博单位
从事大家听起来很陌生
却有上千年历史的“古书画复制”工作
书画复制,这个职业存在了上千年。咱们现在能看到很多所谓的唐代绘画,从学术角度来说,它其实是宋人临摹的,而临摹就是复制的一个方法。为什么做复制?跟书画性质有关,早期绘画在绢上、后来在纸上,它的材料都是比较脆弱的。老话讲,“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不管你保护得多好,随着时光的流逝,它都会慢慢消失。后人想看到,就需要一代代人,不停地做出副本,代替它进一步流传。
虽然就今天的书画复制领域
有更为精确的数码技术
但王赫以张大千临摹敦煌为例
认为对传统的临摹
无论中西
均是学习前人
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自己内容的很好方式
临摹是传统中国绘画的学习方式,西方也一样。它都会有一个对之前经典的反复临摹、品读,从中发展的过程。艺术发展像一条河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前人,并不是要变成前人,而是要发展出自己的东西。之前陈丹青在《局部》大体讲过这么一个意思,你奔着谁的面目去,其实最后走出还是自己的面目。
之于改变创新
变的是叙事,新的是画意
之于坚持
以古为师,继承传统
我现在做的只是改变叙事内容,或呈现的画意内容,这个内容是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变化的。但中国书画源远流长,现在讲创新,也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如果传统继承不好的话,实际上你是保证不了它的品质的。
找你喜欢的
“我一进博物馆,就不自觉地找你画的那些东西,看看在没在里面。”
这是网友在王赫微博中的留言
也是他当初创作的初衷之一
有一个门径、桥梁
走入到传统,有兴趣去观看
当进入到传统这扇大门后
很多朋友又开始纠结
我怎么看不懂
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看懂?
王赫觉得“懂”分为两个层次
给你带来视觉精神愉悦的
能看到时代、艺术特点、流派、作者创作时期的
对于后者这个“懂”
则需要你背后一个学习和知识的支撑
实际上古代绘画无论是立轴,还是手卷
因为放置场景的不一
每件作品从观看距离等等方面均有不同
所以说观画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还是要重视自己的观看体验
不管是对中国画,还是其他艺术,很多人都纠结怎么“看不懂”。实际我觉得这种纠结会越来越淡化,大家会逐渐关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美术馆里拿着相机,每张前面拍一张就走的会越来越少。你走进博物馆,走到一张艺术作品前,最重要的是你观看的体验,那是最活生生的体验,不是拿手机相机拍完了,好像这东西我就拿走装兜回家了。
还有朋友问
我不看宋元,看明清会不会有点LOW?
王赫举了启功先生讲书法学习的例子
找你喜欢的
当年启功先生讲书法,说怎么临帖呢?启功先生说,去书店找你喜欢的一本临,不管是真草隶篆,只要你喜欢的,拿回来先临。临完以后,可能有个疲倦期,再找本不一样的,再临,他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看量子物理的文科艺术家
当遇到创作瓶颈时
王赫喜欢从阅读里找些新的东西
别以为文科出身、画工笔重彩的他
只会“偏科”读人文社科、历史绘画
在王赫的书单里,很多都是理工类的
其中就包括量子物理方面
虽然很难懂,尤其我不是学这个的,但不妨碍它给你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你可以了解科学家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我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它重新展现出来:一个文科生的脑子阅读了这些,我又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往往可能比他们更浪漫一些
对于想了解中国绘画历史脉络的朋友
他推荐大家看看杨仁恺的《中国书画》
对于家里有小孩想让他们从小学画的朋友
他说不要纠结于水墨,还是工笔
要先学会怎样细致地观察世界
对于自己
大雄有觉睡,多啦有饼吃
我喜欢所有放松的状态,舒舒服服的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