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休息,去趟上海,专程去绍兴鲁迅故里。
从上海到绍兴动车上,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画面印入眼帘。
因为票买晚了,我和老公就站在动车过道上下门的位置。正好可以观赏沿途风景。
一路上,阡陌交错,最多的就是浑浊的河流,或大或小,穿插在田地里,小河流或者池塘旁边,哪怕只有巴掌大的土地,都有勤劳的村民种上蔬菜,绿油油的,甚是可爱。
到了绍兴,烟雨蒙蒙,好不惬意。
从动车站要去古城还有半小时路程,我们边走边和网约司机聊天,她是宝妈,自己开网约车比较自由,可是对我们这样上班族却流露出很多羡慕,我说你不知道我们的痛苦。
大约各自都容易陷入自己的痛苦中而无法自拔,大多数时候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外面,不愿意相信,也不愿去想别人奋斗的痛苦经历,把别人的痛苦压力都自动过滤,好像一切水到渠成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得到一般,只有自己像个被抛弃,受尽磨难的天选之子。
绍兴除了古城之外,我感觉和全国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一样,建筑不算新也不算旧,人也不多,就好像一个五六线的小县城。
直到,古城印入眼帘,鲁迅故居我来了!
古城一条街顿时人头攒动,一下子有了穿越一百年前的样子。
我们迫不及待,走走停停,两只眼睛看也看不过来似的。
原来鲁迅家道中落,大概是因为鲁迅的爷爷认识当时科举考试的大官,家乡的人就凑了很多银子让他老人家出面行贿,好让自家的孩子能够金榜题名,可是银子捐了,事情却败露了,所以爷爷就被下大狱,鲁迅的爸爸花了全部家底去救爷爷,所以由盛转衰了,后来鲁迅的爸爸卧病三年后走了,鲁迅就远去日本留学,离开了家乡。
三味书屋,书桌上刻的早字,我想大家都是儿时读的课本里的记忆吧。
我刻意去查了三味到底哪三味?
“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yáo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即醋和肉酱)”的古语。
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哈哈~我早就想背诵这一段了,这些朗朗读书声里的字符早就迫不及待要从我的胸腔里迸涌出来。
这个百年大香樟树也是着实惊讶了我。树的褶皱像是皮肤的纹理,树干上长了小草一般绿油油的枝桠,抬头望去,真的是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好像宫崎骏童话世界里的大树。
虽然我去去过几个地方,但是作为北方人的我,还是被眼前的大树震撼了。
我也在想,是不是长妈妈亲手栽种的呢?树还在,房子也还在,但是早已物是人非了。
于是,旅行回来,我今天重读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体会了鲁迅儿时的快乐。
我们还去了沈园,这千古悲剧爱情的见证。
在沈园内,陆游当年题写的《钗头凤》墙已经无法找到,现在这组《钗头凤》中的陆游词是用陆游手迹重新组合而成。
《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我和老公说,以后孩子千万不能四读书,读四书,要多出来走走看看。
噢~原来的这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