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树邀请我来做这个分享,过去的这一年,她给以我很多帮助。
我叫温水鱼,这是我曾经用过的微信名,然后大家都习惯这样叫我,虽然我现在已经不用这个名字了,因为去年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我要奋发图强一下,不能再这样温吞吞的,所以改了个名字叫逆水鱼,逆是逆流而上的逆,不是溺水的溺。我有三个标签,首先我是一个七岁女孩的爸爸,其次我是一名金融从业人员,然后我喜欢看书和骑车。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些我对“一人一故事”的感想与心得,我的分享主要就是两个部分,分别遇见和看见。
遇见。第一次遇见“一人一故事”,是在2017年2月10日,距离现在刚好过去了一年,当时在禾火众创空间,第八天儿童保护剧坛的小伙伴做公益演出,我怀着满腹心事看完了演出,之所以说满腹心事,是因为那时的我面临很多困难,感觉人生挫败重重,处于极度低谷时期,我觉察到自己出了一些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当时的自己就像一台系统崩盘的电脑,随时死机重启,急切的需要重装一下,但是我找不到引导盘,没法重启。看完这个演出后,我觉得很有意思,觉得也许有机会可以参与一下,特别是演出后小演员们有一个分享,大家都觉得参加演出对自己影响很大,后来机会就来了,第八天筹建成人剧团,直觉告诉我,我需要参加这个剧团,所以第一时间联系大树,报名交押金,我记得我好像是第一个交押金的团员,后来还发生了一点插曲,剧团的培训是在州庆假期间,连续四天,恰好那几天有两个很好的朋友约我外出旅游,那段时间心情不好,我的确也想外出旅游,纠结了好几天,后来还是有点心疼押金,所以就留下来培训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交押金还是有用的,免得自己反悔,在心理学上这叫先把背包扔过去,你想翻越一堵墙,在那犹豫不决,要不要过去,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先把自己的背包扔过去,这样不过去也不行了。后来我就顺利的参与了四天的工作坊,然后演出、团练,到现在为止,我们演出了四次(禾火众创空间、文山学院、昆明新迎二小、德惠医院),我尝试过领航员、演员等不同的角色,保持每两周团练一次的节奏磨合彼此的默契,我的出勤率应该相当高,如果有详细统计的话,我觉得我出勤次数大概会是第一名,这也是我今天能来分享的原因,我们剧团人才济济,能被大树看中不容易啊,需要不断参与活动刷存在感。以前我的周末都被骑车承包了,后来我的周末基本都被“一人一故事”承包了。当然,每一次的演出、团练都非常开心,可以说每一次相聚都是“非常愉快的玩耍”。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家能在玩耍之余一起支持、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一人一故事”,我遇见了很多兴趣广泛的朋友,曾经在剧团成员的基础上组建了朗读者群,后来又组建时间管理学习群,这些也是我去年以来很好的收获。这个是我遇见一人一故事、遇见第八天的故事。
看见。 “一人一故事”出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社区工作、创意课程、企业培训、个人成长、教育、戏剧表演等方面,社区工作、儿童保护不是我的强项,但我觉得我参与“一人一故事”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多益处,这也是很多剧团的小伙伴的经验,也是大家乐此不彼的原因。那么我都有哪些成长呢。我觉得参与“一人一故事”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与自己连接。剧团的培训、团练、演出有很多的点,让我受益匪浅。有句话叫听说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因为很多道理,光看书是不够的,你得通过实践去领悟,“一人一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她不讲道理,不评判故事,但却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让我们打破很多限制,在剧团里我大概算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了,所以经常被小伙伴抗议我拉高了他们的平均年龄,年龄大有经验,却也很固执,“一人一故事”帮我打通了很多套套框框。
第一,打开自己发现自己。演出需要很多的肢体语言,所以我们会训练打开自己,记得志强老师花了大量时间训练我们尝试各种动作,打开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很棒的过程,在舞台上你可以站着、坐着、跪着、躺着,可笑、可哭、可跳、可闹,肆意弯曲自己的身体去演绎你听到的心情,这是一个的发现自己的过程。很多伙伴会惊喜的发现,我居然可以这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赋,而“一人一故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发现自己的机会,让我们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演出还需要很多故事,在团练的时候,每一个人需要讲述自己的心情或故事供大家演出,这也是一个打开自己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记得有伙伴参加三四次排练才开始开口讲自己的故事,无论是打开自己的身体还是讲述自己的故事,都是一个与自己连接的很好的方式,我们现在被各种资讯、节目包围,投入不同的饭局应酬,不停的跟外界连接,却很少跟自己连接,这大概是我们焦虑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第二,清空自己放下自己。演出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清空,当自己是一个空瓶子,我们只是演出故事、演出心情,我们不评判故事的好坏,不评判情节的优劣,这个会教会我们清空自己放下,清空自己很难,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不自觉的去评判一些人,包括身边的远方的、相关的不相关的、历史的现在的,我们充满了是非对错的观念,但在演出时,我们需要忘记没有自己,我们就是一个空瓶子,观众讲述什么我们演绎什么,我们不评判,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形式去表达,让观众觉得有被倾听,被关注。演出中最重要的是表达出观众的心情,这个可以训练我们的共情能力,我们能感受别人的感受,如果我们自己的东西太多,就会阻隔演员跟观众之间的交流,没法演出别人的心情。有时我们需要发现自己,有时我们又需要忘记自己,大家听得很纠结对吧,人生就是这么纠结。我一直觉得培训中“空瓶子”的训练对我帮助很大,大树也一直告诉我不要再看书了,我吸收了太多东西,现在反而形成了自己的阻隔,导致自己没法与别人共情,我想我的亲密关系崩溃这个大概是原因之一。清空、放下、不评判是我从“一人一故事”中学会的第二个点。
第三,倾听别人关注别人。在“一人一故事”中学会的第三个技能是倾听,倾听很重要,志强老师通过各种游戏让我们领悟专注倾听的重要性,我们不但要倾听他们的故事,还要理解故事背后的感受与伤痛,这个需要我们非常专注,由于信息泛滥,现在我们很缺乏专注力,我的倾听能力一直有些问题,无法让人感受到被关注,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很多问题,通过近一年的训练,我现在已经能自觉在聚会中更多的去听别人讲,倾听别人的故事,关注别人的感受,非暴力沟通非常讲究觉察别人的需求,这其中就需要我们把关注点从自己转移到别人身上,过多关注自己,缺少关注别人是我自己以前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我觉得有了一些改进。
第四,接纳别人接纳自己。“一人一故事”的演出完全即兴,伙伴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对于观众抛出来的故事,每个人的理解的点不一样,演绎的方式不一样,有时你会觉得应该怎样演出更好一些,每一次演出下来,也许你会对自己不满意,对伙伴不满意,但听完观众的反馈,你会惊讶的发现,他们很满意,他们很开心,也许我们觉得表演很到位的,观众反而没有GET到我们想展现的点。这个教会我,我们要接纳别人、接纳自己,每一个人、每一个点,对于同一个心情,有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反应,对错不重要,感受才重要,你觉得对的不一定是对的。记得第一次演出结束,跟志强老师交流,他告诉我,我在领航时告诉观众应该讲故事,这个舞台没有应该,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减少“应该”的使用,当时我很纳闷,现在我大概知道了,应该就是一种要求,我们不能要求观众或其他演员什么,我说刚才小朋友已经分享了一些故事,现在我们的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做个表率呢,现在回想起还相当汗颜。这些道理,我们在很多书上都可以看到,但只有在“一人一故事”的时间中,才有了更深的领会。说到接纳,其实我们的路都很漫长,还有一次去昆明演出,我们说上午的演出效果很好,下午的演出就有些闷,找了下原因,我们觉得下午的那两个班主任太严肃了,所以整个演出的气场变得压抑,现在想来有些好笑的,严肃的班主任不是很正常吗,不然怎么HOLD住那么多孩子。我们其实在说班主任应该放轻松些,但是她为什么要放轻松呢,她们就觉得自己要严肃啊,不可以吗。
第五,看见别人看见自己。“一人一故事”的理念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而这些都是值得被聆听和尊重的,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分享的欲望,都有分享的需要,有被聆听的需要,分享者在重新回看、经历自己的故事,是一种释放,观众在看着别人的故事,也是在看自己的故事,我们在演出别人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演出自己。故事带出故事,经历带出经历,被看见、被聆听、被尊重是我们很多人的需求,我们隐藏自己,又希望自己被看见,所以“一人一故事”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大家有机会讲述,看见即疗愈,讲述也是一种疗愈。记得在德惠医院的演出,有个老人一直在讲述他自己一辈子做好人的故事,其实我们后来怎么演他已经不关心了,他讲出来而且有人听他就已经开心了,现在来复盘,我们也许会觉得那天的演出有些糟糕,但那些老人会觉得很好,他们说希望我们常去。在听他的讲述中,我想到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渴望讲述,希望有人倾听,然而我们却不断地把自己放置到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却无人愿意倾听父母的唠叨,慢慢的,他们也就不再讲了。
参加一人一故事以来,很多朋友点赞认为我是在做公益、服务别人,其实我更多的是在拯救自己,发现自己,这一年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想明白很多问题,通过倾听、演绎别人的故事,看见了别人,也看见了自己,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首先我们需要看见自己,回顾这一年,有很多成长,非常感恩第八天,感恩海星剧团、感恩儿童剧团的大小伙伴,谢谢大家的陪伴和分享。
(注:2018年2月12日在儿童保护座谈会上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