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3届的复读生,也就是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参加了两次高考。
记得2002年高考完,我心里很忐忑,能感觉自己考的并不好,语数外一般我都很稳,但月考成绩基本都是“成也综合败也综合”,大综合的成绩决定着我最终的高考分数。出成绩那天,我正和发小在隔壁市的高中好友家玩,坐在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后,心惊肉跳。爸妈一个电话火急火燎的打过来,阴沉的语气我就预感到自己考的不好,才550多分,印象里好像没过一本线,只能上二本。但我填报志愿时,又没有选择服从调剂。当时就有点破罐子破摔,考不上就不念书了,早点打工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但爸妈的意愿是希望我能再复读一年,别赌气别意气用事。现在我都很感恩我的爸妈,从小在油田借读,为了供我读书,一直交着高昂的借读费。后来上了重点高中,更是小心翼翼地期待着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天。记得爸妈为我收拾好行囊,联系好母校,送我去复读。到了学校才发现,从我所在的11班往后都是复读班,复读生的数量竟然跟应届生数量一样多。而我原来班里的同学竟有三分之一都选择了复读,而复读生的升学率也是学校的主力。
而复读,让我破釜沉舟过,也让我灰心丧气过,那一年不是埋在试卷里,就是在操场发呆,总之,绝对不爽!大综合是我的坎儿,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于是,我开始恶补大综合,搞题海战术,做很多试卷。
虽然高考前爆发了“非典”,我们不能回家,都在学校里隔离,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留在熟悉的本校参加高考。第二次高考的我,明显沉着了很多,也有足够的底气。当考完估分时,我竟然估出了610分,班主任很开心,给了我很多建议,比如北大医学院。但这毕竟是估分,如果高考志愿填不对,我也不能上心仪的大学。爸妈看到我的估分,也很开心,仿佛高考分数已经下来了似的。爸妈每天抱着那个密密麻麻写满大学和专业的A3本子,挨个挨个学校考察,好像要给我选个好人家嫁掉似的。我每天和发小们疯了似的玩,终于可以把心放在肚子了撒欢儿了!每天回家,爸爸就拉着我看学校,我都有点不情愿,因为我就想去武汉大学,那个传说最美校园的学校。但爸妈觉得南方冬天阴冷,夏天湿热,怕我不习惯,还让在武汉住过的二姨来劝我,说那里季节多不好等等。妈妈甚至还去给我算命,说我的幸运宫在北方,爸妈当机立断就决定只找北京的学校,说到底还是想让我和他们离得不要太远。
有次和发小苏苏聊天,平时她成绩很好,2003年我们一起复读,经常在一起学习。她有点失落的说,她估分不太好,理想的大学北交有可能去不了了。看她落寞的样子,我拉着她说,放心,我替你去上,你可以经常找我。回到家,我就跟爸爸说,别看了,我觉得要去北交。爸爸马上翻那个大本本,然后笑着说,我也给你选这个大学了。至于专业嘛,我全听爸爸的了。他看了下北交基本都是理工科,给我选了他认为适合女生也是我的优势的专业。就这样,我填报了第一志愿——北交英文专业。
记得那天可以电话查分时,爸妈拿着我的准考证号打电话查分,他们头挨着头,紧张的手心都是汗,一个女性机械音开始念每一科的成绩,我站在一边就像个局外人,爸爸做了一辈子的老财务,四科分数出来爸爸就算出总分了,比自己估的分低一些,603分,还好没有差很多。爸妈明显松了口气,非常欣慰,仿佛这一辈子都没有这么舒展过。
现在想想,真的特别感谢爸爸妈妈,是他们的坚持成就了现在的我。如果在高考岔路口我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估计今非昔比。所以,在我们懵懂无知的年代,还是要听爸爸妈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