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随着特斯拉、现代等科技巨头和汽车制造商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预测,美国约75%的职业和40%的员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形机器人替代,潜在市场规模约为3万亿美元。而在中国,预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总量将达到5900万台[1]。这一巨大市场潜力正推动全球产业链加速形成与完善。
本报告将深入剖析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两大核心国家的产业链结构,梳理各环节主要供应商,并重点分析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供不应求或有待突破的关键领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结构与价值分布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三大环节。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人形机器人的物料清单(BOM)中,驱动、电机、减速器、滚珠丝杠和轴承等硬件组件占据了高达55%的价值份额,远超传感器(17%)和AI芯片/软件(13%)[10]。这一价值分布特点决定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能力与技术水平。
摩根士丹利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一步细分为三大模块:大脑公司、身体公司和集成商[1]:
- 大脑公司:主要负责提供半导体和软件,是实现人形机器人自主功能的核心。这些企业包括甲骨文、西门子、Meta和三星电子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的百度和地平线机器人。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具有深厚积累,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身体公司:专注于提供执行器、传感器、电线和电池等物理组件,构成了人形机器人的"肉体"部分。这一领域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64家,其中不乏ABB、英飞凌、罗克韦尔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的旭升集团、亿纬锂能和宁德时代等。这些企业通过提供高性能的硬件组件,为人形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集成商:负责制造完整人形机器人的关键环节,这些公司通常规模较大,且部分已有机器人业务。在这一领域,共有22家公司,包括现代、丰田、LG电子等国际巨头,以及中国的广汽集团、小鹏汽车和比亚迪等九家企业。这些集成商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将各个模块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市场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产业链格局下,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TheHumanoid100:MappingtheHumanoidRobotValueChain》报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了63%的份额,显示出强大的行业领导力[3]。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丰富的本土应用场景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中国产业链分析
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芯片供应商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芯片是曾经的薄弱环节,但现在,武汉、深圳、天津、长沙等地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芯片产业链[0]。主要供应商包括:
- 地平线机器人:作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代表企业,地平线机器人专注于为机器人提供核心计算方案和芯片。公司CEO余凯表示,地平线致力于为机器人提供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平台,而非直接制造机器人[4]。
-
百度集团:在人形机器人芯片领域,百度也是重要参与者,其自动驾驶和AI技术为机器人提供计算支持。
尽管中国芯片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仍需提升,尤其是在高性能计算芯片和低功耗芯片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
决策系统供应商
决策系统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和控制行动。杭州、合肥、上海、深圳、北京是人形机器人决策系统产业链的核心区域[0]。主要供应商包括:
- 百度: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百度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AI算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智能支持。
- 地平线机器人:除了芯片外,地平线也在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和计算平台,为决策系统提供解决方案。
-
智元机器人:作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兴力量,智元机器人正在加速核心人形机器人IPO整体进展,其商业模式正在加速落地[8]。
中国在决策系统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应用层面,但在基础算法和模型的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通用人工智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
传感器供应商
传感器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五感",负责感知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传感器研发与制造的主要区域,此外,北京、合肥、南宁、潍坊等地也有很多优秀企业[0]。主要供应商包括:
- 柯力传感:作为国内唯一同时深耕芯片与传感器领域的企业,柯力传感的六维力传感器误差<0.5%,适配灵巧手触觉反馈。2025年已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传感器订单金额超3亿元[5]。
- 奥比中光:其3D视觉技术正与机器人客户积极适配,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视觉支持[9]。
- 芯动联科:高性能惯性传感器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姿态检测和运动控制等方面[9]。
-
精伦电子:作为传感器领域的佼佼者,精伦电子凭借其在传感器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研发出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传感器[14]。
虽然中国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方面仍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端激光雷达、高精度惯性传感器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执行器供应商
执行器是人形机器人的"肌肉"和"关节",负责将决策系统发出的指令转化为实际动作。这一领域中国厂商较多,分布广泛。主要供应商包括:
- 绿的谐波:作为国内唯一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的谐波减速器企业,传动精度达±30角秒(国际标准±60角秒),适配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2024年成为特斯拉Optimus二代独家供应商,产能扩至50万台/年,并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开发下一代产品[5]。
- 汇川技术:伺服电机市占率连续6年第一(25.3%),自研多关节协同控制算法适配复杂动作场景。SV660N伺服系统带宽达2.5kHz,转矩波动控制低至0.5%,绑定小鹏、蔚来供应链,2024年人形机器人电机出货量超100万台[5]。
- 鸣志电器:全球仅三家具备机器人级空心杯电机量产能力,国产市占率第一,1公斤级灵巧手单指成本降至300美元(海外竞品800美元以上)。空心杯电机扭矩密度达50mN·m/kg,寿命超1万小时,适配英伟达Project GROOP机器人原型机[5]。
- 中大力德:推出集行星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一体机于一体的产品,为宇树科技提供行星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9]。
- 禾川科技:全资控股川禾人形机器人子公司,已制备完成构型对标特斯拉、本体已有订单的具身机器人,是第一家推出人形机器人的A股上市公司[9]。
- 卧龙电驱:的无框力矩电机以及多种关节模组产品可以应用于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仿生机器人[9]。
- 北特科技:全力推进人形机器人用丝杠研发进程[9]。
- 贝斯特:产品线包含人形机器人高精度滚珠丝杠[9]。
- 长盛轴承: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轴承组件[13]。
- 三花智控:作为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的一级供应商,提供执行器总成[10]。
- 拓斯达:为华为链提供相关执行器组件[13]。
- 埃夫特:为华为链提供相关执行器组件[13]。
- 五洲新春: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关节轴承[13]。
-
恒立液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液压系统[13]。
虽然中国在执行器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执行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轻量化材料供应商
轻量化材料是人形机器人外壳和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主要生产基地,河南等地也实力不俗[0]。主要供应商包括:
- 拓普集团:提供精密结构件等,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9]。
- 宜安科技:专注于轻合金精密压铸件等,其生产的镁合金、铝合金等材料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机身结构件[9]。
- 旭升集团:为Figure AI提供镁合金外壳[10]。
- 蓝思科技:为智元链提供相关材料[13]。
-
富临精工:为智元链提供相关材料[13]。
中国在轻量化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高端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高强度、高耐久性的轻量化材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商
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与制造是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主要企业:
- 优必选(UBTECH):作为中国知名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Walker X可完成上下楼梯、踢足球等复杂动作,第四代产品已迭代[5]。
- 宇树科技(Unitree):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Figure AI的供应链中,宇树科技参与了多个关键部件的供应[10]。
- 小米: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头,小米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其供应链包括震裕科技、恒立液压、双环传动、金杨股份等企业[13]。
- 乐聚机器人:作为国内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乐聚机器人的供应链包括富佳股份、海晨股份、蓝黛科技等企业[13]。
- 智元机器人:作为中国新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智元机器人正积极布局产业链。其供应链包括卧龙电驱、蓝思科技、中大力德、富临精工、博众精工等企业[13]。
- 华为:虽然华为主要在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但其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其供应链包括兆威机电、中坚科技、禾川科技、埃夫特、拓斯达等企业[13]。
- 小鹏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有所布局。其供应链包括鸣志电器、中大力德等企业[10]。
- 智元机器人:作为中国新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智元机器人正积极布局产业链。其供应链包括卧龙电驱、蓝思科技、中大力德、富临精工、博众精工等企业[13]。
-
小鹏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有所布局。其供应链包括鸣志电器、中大力德等企业[10]。
尽管中国在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的平衡控制、步态规划等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商
人形机器人下游环节主要涉及系统集成和应用场景开发,包括:
- 广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广汽集团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所布局。美的集团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美罗"(MIRO)已在湖北荆州洗衣机工厂正式投入工业场景应用[7]。
- 小鹏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有所布局。其供应链包括鸣志电器、中大力德等企业[10]。
- 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有所布局。其供应链包括鸣志电器、中大力德等企业[10]。
- 华为:虽然华为主要在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但其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2025年5月12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7]。
-
亿嘉和:作为机器人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亿嘉和一直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致力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亿嘉和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14]。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特种应用等高端场景的应用仍需加强。
美国产业链分析
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芯片供应商
美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供应商包括:
- 英特尔: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之一,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芯片方面具有优势。
- 高通:作为移动通信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高通在低功耗芯片方面具有优势。
-
英伟达:作为图形处理器(GPU)领域的领导者,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具有优势。
尽管美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芯片(如专用芯片)的生产方面仍需加强,尤其是在芯片的功耗和性能平衡方面。
决策系统供应商
美国在人工智能算法和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供应商包括:
- 谷歌:通过其DeepMind等子公司,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 微软:通过其Azure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优势。
-
OpenAI: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兴力量,OpenAI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潜力。
美国在决策系统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基础算法和模型的创新方面,特别是在通用人工智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
传感器供应商
美国在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供应商包括:
- LIDAR公司:在激光雷达(LIDAR)技术方面,美国有多家公司处于领先地位。
-
Bosch:虽然博世是德国公司,但其在美国也有重要业务,特别是在传感器领域。
尽管美国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传感器研发方面仍需加强,特别是在高端激光雷达、高精度惯性传感器等领域的生产技术方面。
执行器供应商
美国在高性能、高可靠性执行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供应商包括:
- Boston Dynamics:作为波士顿动力公司,其在机器人执行器方面具有领先技术。
-
SRI International:作为国际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其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具有研究优势。
尽管美国在执行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方面仍需加强,特别是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方面。
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商
美国在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供应商包括:
- Boston Dynamics:作为全球知名的机器人制造商,波士顿动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
SRI International:作为国际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其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具有研究优势。
美国在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但在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的平衡控制、步态规划等核心技术方面。
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商
美国在系统集成和应用场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供应商包括:
- 谷歌:通过其云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谷歌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具有优势。
- 微软:通过其Azure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微软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具有优势。
-
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在仓储物流等场景的机器人应用方面具有经验。
尽管美国在系统集成和应用场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方面仍需加强,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开发和商业化方面。
中国与美国产业链对比分析
产业链完整性比较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6]。在中国,所有核心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商[6]。这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完整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美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如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方面仍依赖全球供应链。这使得美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完整性方面相对中国有一定差距。
核心技术比较
在核心技术方面,美国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在某些领域(如传感器、执行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 芯片:美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芯片和低功耗芯片方面。中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 人工智能算法:美国在基础算法和模型的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通用人工智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中国在应用层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基础算法和模型的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 传感器:美国在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高端激光雷达、高精度惯性传感器等领域的生产技术方面。中国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 执行器:美国在高性能、高可靠性执行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方面。中国在执行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供应链稳定性比较
在供应链稳定性方面,中国具有一定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规模。
- 供应链完整性: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6]。这使得中国在供应链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市场规模: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发展提供了支持。预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总量将达到5900万台[1]。
美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如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供应链的全球化程度较高,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成本比较
在成本方面,中国具有一定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完整的产业链。
- 劳动力成本:中国拥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制造方面具有一定成本优势。
-
产业链完整性: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这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制造方面具有供应链成本优势。
美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如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处于领先地位,但其劳动力成本较高,且供应链的全球化程度较高,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产业链薄弱环节分析
芯片领域的薄弱环节
尽管中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高端芯片方面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高端芯片生产技术:在7nm以下工艺的高端芯片生产方面,中国仍依赖进口。这使得中国在高性能计算芯片和低功耗芯片方面仍需提升。
- 芯片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芯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高端芯片的应用方面仍需加强。
决策系统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决策系统领域,中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基础算法与模型创新:在基础算法和模型的创新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通用人工智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需提升。
- 实时性与准确性:在决策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能力方面仍需加强。
传感器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传感器领域,中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高端传感器研发:在高端传感器的研发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方面仍需提升。
- 传感器生产技术:在传感器的生产技术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高端激光雷达、高精度惯性传感器等领域的生产方面仍需加强。
执行器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执行器领域,中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高性能执行器生产技术:在高性能执行器的生产技术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方面仍需提升。
- 执行器可靠性:在执行器的可靠性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的长期稳定运行方面仍需加强。
轻量化材料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轻量化材料领域,中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高端材料研发:在高端轻量化材料的研发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高强度、高耐久性的轻量化材料方面仍需提升。
- 材料生产技术:在轻量化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高端轻量化材料的生产方面仍需加强。
整机制造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整机制造领域,中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产品稳定性:在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产品的长期稳定运行方面仍需加强。
- 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如平衡控制、步态规划)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方面仍需提升。
集成商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集成商领域,中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智能化水平:在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产品的智能交互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需加强。
- 应用场景开发: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开发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这使得中国在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推广方面仍需提升。
美国产业链薄弱环节分析
芯片领域的薄弱环节
尽管美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某些特定领域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专用芯片生产: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用芯片生产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专用芯片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方面仍需提升。
- 芯片功耗与性能平衡:在芯片的功耗和性能平衡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仍需提升。
决策系统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决策系统领域,美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在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仍需提升。
- 自主学习能力:在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机器人的学习算法和模型方面仍需提升。
传感器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传感器领域,美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特定领域传感器研发: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传感器研发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特定场景下的传感器技术方面仍需提升。
- 传感器生产成本:在传感器的生产成本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传感器的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仍需提升。
执行器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执行器领域,美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成本控制:在执行器的成本控制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高性能执行器的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仍需提升。
- 规模化生产能力:在执行器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高性能执行器的供应能力方面仍需提升。
整机制造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整机制造领域,美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产品稳定性:在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产品的长期稳定运行方面仍需提升。
- 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如平衡控制、步态规划)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方面仍需提升。
集成商领域的薄弱环节
在集成商领域,美国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 产品个性化:在产品的个性化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产品的定制化和差异化方面仍需提升。
- 应用场景商业化: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商业化方面,美国仍需加强。这使得美国在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应用方面仍需提升。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中国产业链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将加速推进,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如芯片、传感器、执行器)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将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 产业集群: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等四大产业集群[0]。这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 国产替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在高端芯片、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国产替代将加速推进。这将提升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美国产业链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将继续引领全球,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设计等方面。这将巩固美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
- 应用拓展:美国将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特种应用等场景。这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和普及。
- 国际合作:美国将加强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在供应链和市场拓展方面。这将促进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产业链发展建议
- 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特别是在高端芯片、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提升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 产业链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等四大产业集群[0]。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通过人才培养,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美国产业链发展建议
- 技术创新:继续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设计等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巩固美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
- 应用拓展:加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拓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特种应用等场景。通过应用拓展,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和普及。
- 国际合作:加强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在供应链和市场拓展方面。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同发展。
结论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两大核心国家,各有优势和不足。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6],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完整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
美国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供应链的完整性方面相对中国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某些特定领域的芯片生产、特定领域传感器研发、执行器成本控制等方面,美国仍需加强。
未来,中国和美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中国将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协同,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美国将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两国将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中,中国和美国将共同引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0] 新高地、新赛道、新引擎 从人形机器人背后"超级链"透视"中国力量". https://new.qq.com/rain/a/20250721A03DMY00.
[1]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发布:中国占据63%. https://www.sohu.com/a/857408210_121798711.
[3]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榜发布,中国独占 63% 份额. https://www.sohu.com/a/857724893_121798711.
[4]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日渐完善,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助力. https://www.sohu.com/a/857379546_121798711.
[5]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代表厂商汇川技术(sz300124)社区_新浪股市汇. http://guba.sina.com.cn/?s=thread&tid=199973&bid=2025.
[6] 【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一台人形机器人背后的"超级链". https://new.qq.com/rain/a/20250721A02LI000.
[7]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景气度高企 三类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http://finance.china.com.cn/stock/ssgs/20250513/6240988.shtml.
[8] 看好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智元供应链重点公司梳). https://www.sohu.com/a/912036191_135357.
[9] A股中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简介以下是一些A股中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 - 减速器:秦川机床的rv减速器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应用,在人.... https://www.toutiao.com/w/1823771709470731/.
[10] 图解最火爆的机器人供应商——特斯拉、宇树和Figure链.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02A04EHW00.
[13]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梳理(1) 特斯拉链: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峰昭科技、绿的谐波、五洲新春、鸣志电器、双环传动、北特科技、恒立液压、凌云股份.(2). https://www.toutiao.com/w/1826614383267843/.
[14] 人形机器人火爆,产业链细分8大龙头股盘点.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358298010846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