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只有几句,一节课反复朗读能教出很多花样;复杂在于诗意理解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提问水平和学生素养的深浅,搞不好,一节课就可能教了个寂寞: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学的不知所云……直到听了孙双金老师的《山居秋暝》,才感叹原来古诗可以这样教。
孙老师在分享中提到他讲这一课原是始于同课异构中发现老师们的古诗教学不会提问,而提问又是古诗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一节示范课。
孙老师这一节课的每次提问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上课伊始,他从书写“日”入手,一笔一笔写成“暝”,每写一笔就解释一步,一字成型,这个字的意思也就明朗了,直到完整的题目书写完成,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山居秋暝”的意思,这个过程教会了学生理解诗题的方法,用问题支架贯穿解题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针对整首诗的。理解诗意是教学古诗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环节,稍有不当就会拔高难度。而孙老师用一个个问题搭建了理解诗意的支架,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理解诗意的难题。他由“空山新雨后,什么是空山,空山后的新雨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引出“清新”一词,并随之引导朗读,由悟到读随性而自然。接着一个发问:诗人被这样的景色迷住,久久不愿离去。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引出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也让孩子感受到环境的“清幽”。空气清新,环境清幽,那人呢?随之自然引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让学生充分说,充分描述。然后开始换词训练,能不能将“喧”、“动”换成其他词?为孩子搭建理解词语的支架,让学生明白诗人这样用词的用意。
这样一环套一环,一个个问题抛出来,最终孩子们明白“诗佛”王维的诗歌 “佛性”空灵的体现在哪里。结尾孙老师配乐吟唱古诗,更是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王维的诗中都体现的是空灵,不是佛又是什么呢?
这堂课,我并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听,而是也站在学生的角度,我听懂了,也从深处挖掘到了自己以前缺乏的知识,这不就是最好的课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