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 Schneider 出生于德国工业之城杜塞尔多夫,他出生时,正值工业的兴盛。父亲是化学家,整个家族有着强烈的科学背景,姐姐是医生,弟弟后来也成为化学家;家中弥漫的科学气质似乎与艺术、时尚并无太多关联。然而小时候常常困扰 Schneider 的问题却是"如何离开这里"。一个不太快乐的青少年时代,孤独的一个人听着 Smiths,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流泪。Schneider 对于逃脱困境的解决方案是去英国读寄宿学校,这个决定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青少年文化 – 大家去夜店、穿着时髦、听着摇滚乐。Schneider 自己从未刻意追求过从事时尚设计,一切源于他被英国音乐感染,继而在这个异国他乡获得了充满能量般的感觉。穿着打扮时髦本是这个国度里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16岁时先是颇具哥特风格,继而转向以山本耀司 (Yohji Yamamoto) 为代表的日本风格。在18岁高中毕业时, Schneider 的愿望便是希望父母的礼物是山本耀司设计的西装。伦敦年轻的文化,将 Schneider 引入一种与音乐交织的时尚 – Vivienne Westwood 便是当时的代表。
在高中毕业后,Schneider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申请了分别位于伦敦和安特卫普的 Central Saint Martins 与 Royal Academy 两所学院。当时比利时设计师与英国设计师有相当多的交集。自1990年来到安特卫普求学之后,Schneider 便在这座城市居住至今。
1994年毕业后,Schneider 直接在安特卫普开设了自己的品牌店,包括男士与女士服饰。对于这个务实的德国人而言,设计的本意在于被穿着。他从不希望自己的设计变成理想中的乌托邦或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这种务实与踏实感贯穿至今。
对于设计美学,Schneider 直言他的设计在于制造友好的服饰。友好在于服饰人们愿意购买并穿着,在于最后的模样如何,而不大关注过程。对于商业化这一问题,Schneider 也有着异常清晰的见解。一方面,他希望服饰可以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其表现在于人们乐于购买与穿着;于此同时,他又不刻意讨好所谓的潮流与趋势。销量与设计之间总有一种爱恨情仇,这一点也体现在了 Schneider 的美学中。他希望接近穿着这些服饰的人,平易近人,而并非自大、冷酷、相隔甚远。Schneider 把来自穿着者的认可和喜爱当做最大的褒扬。
Schneider 的设计中,同时混合着平易近人以及探索性。皆出自一个小团队 – 这种创意的混合多半自然而来。Schneider 的设计室就在其店面的楼上。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已经成为成品并正在销售的服饰,也可以看到前来的真正的顾客。从一方面讲,真真切切的看到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着实是一种观念的冲击,从另一方面讲,这些冲击又使设计师更接近过程本身。在设计带有着浓重抽象元素的今天,Schneider 的设计保有了每日穿着的友好与温和感,持有着传统的内涵,赋以微妙的现代感。
Schneider 坦言他的设计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平面视觉感,照片往往不能很好的捕捉穿着的真实效果,因而常常出现"穿着与看着感觉不同"的状况。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大约是 Schneider 极其强调材质。由于市面上挑不到合适的材质,Schneider 开始自行创制布料,给以纤维结构与微笑、友爱、生机;他有意在梭织时留下些小错误,在里面织有阴影和暗线,使布料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与气质。手工制作的布料脱离了工业生产的呆板感,展现出质感与勃勃生机。Schneider 秉承着根据质料设计服饰的原则。服饰体现着质料本身的美丽,而不"喧宾夺主"。
Schneider 是个时尚购物爱好者,作为一个相当挑剔的购物者,他最喜爱的品牌却是日本鞋子品牌 Kids Love Gaite。除此之外,他还是最自豪自己的品牌。对于设计师,Schneider 颇为推崇 Dries Van Noten 的独立与专一:没有广告、没有化妆品产品线、少量配饰产品,绝大多数精力仍然花在服装中。Schneider 推崇那些独立而执著坚持自己品质的设计师。
对于自身品牌的发展,Schneider 也相当朴素的表示仍然希望保持现在的做法、设计方式与水准。他不希望品牌扩展,也并不希望扩大团队、增大产出;他甚至表示自己不喜欢成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不希望用管理者的语气与人交谈。他表示现在的一切都刚刚好,未来就蕴藏在现在。
Stephan Schneider 2014 年秋冬主题是小草。Schneider 自己有一片小花园,亲自打理;当小草长出时,呈现出令人惊异的美丽。同样的感触通感至时尚中。颜色、设计、形状,在一开始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后来却成为最钟爱的元素,就仿佛这些小草。这一季的服饰,Schneider 把小草形状印入丝绸,编织进衣衫中。这种源自与植物的美学,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