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无讼 作者何西文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教授提到,知识接受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向他人讲授”,也就是演讲,效果为百分之九十。对此,大家一致认可。因为一次演讲不仅是一次全方位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已有知识的过程。法律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演讲对法律人熟练掌握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律师,演讲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律师通过演讲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与客户、与办案机关沟通的能力,进而成为值得他人赞赏的好律师。
那么如何高效演讲呢?大方向是抓住机会去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改正,而后进步和提高。下面将大方向细分为三个小步骤,并且予以详细说明。第一,发现机会;第二,认真准备、完美绽放;第三,得到反馈,再次实践。
一、发现机会——小演讲与大演讲
先澄清一个概念,演讲单指面对几十个人的讲话吗?不然,笔者认为一对多,这里的多指的是三位以上,均可称为演讲。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每天都在演讲,比如同时与3-5位或者更多客户的沟通、控辩审三方均在的开庭辩护、律师事务所内案件研讨时的发言......因此,演讲的机会无处不在。
笔者有很深的感触,最近不断地与3-5位客户同时沟通,其实与他们有效沟通的过程是一次绝佳的演讲机会,在同时与多位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如何调众口,如何将律师能做的与不能做的以利于客户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如何做到每位客户对律师工作的满意......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所谓,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行动起来才会高效。因此,应抓住身边的小演讲机会。
此外,应创造大演讲机会,也就是创造同时面对几十个人讲话的机会。对于此,如果有朋友联系你去事务所内做交流,在与工作时间不冲突的话,应爽快答应。最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能力,毛遂自荐,创造机会。
以上遵循的底层方法论是——“如果希望自己肌肉发达,那么你就去体育馆实实在在地练习举重,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是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想克服恐惧,你只能做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向自己证明你能处理好它,能战胜它”,所以掌握再多的方法,如果你不去练习,那也只是方法,不会内化为你的技能,充其量是纸上谈兵。
因此,重视工作中的小演讲和创造大演讲机会吧。
二、认真准备、完美绽放
准备是高效演讲的前提,除非你已经做过至少50场以上的演讲,此时对于演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能你都已经经历过并且能处理好。但是对于新手或者没有做过50场以上的演讲,笔者认为必须踏实做好准备。以笔者的例子举例。
上周,在无讼平台与法律人交流《年轻法律人如何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当笔者确定好这个题目后,整理了执业以来,办过的所有案件、写过的所有法律文书,同时也整理了写过的所有文章。而后将这些资料,不断地分组,提炼写作规律和技巧,经过不断思考,从听众出发,从三个角度予以了分享。主要包括写作的意义、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写作的操作方法。搭建完演讲框架后,在每一个观点的后面,用1-2个例子予以详细、充分说明。而后,写出逐字稿,一遍遍地练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再次充实稿件内容。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脱稿、熟练演讲。
三、得到反馈,再次实践
“你必须从听众那里得到反馈,当你们沟通时,唯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听众的体验。没有得到反馈而试图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就像让一架没有引擎的飞机起飞一样——你没有在绘制的航线上标记必需的信息”,所以,在一场演讲结束后应积极向听众要反馈。前段时间,笔者去徐州做《青年律师如何书写法律文书》的演讲时,心里很紧张,当时抱着一种信念“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喜欢听你的演讲,不喜欢听是正常的”。
当顺利完成了演讲之后,笔者积极地与听众沟通:
比如“听完有收获吗”“听完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幸运的是听众真诚与笔者沟通,比如“你讲的很接地气,不会像教授讲课那么多理论知识”,当听到这后,笔者认为下次演讲应适时加一些理论知识,不能这么多实操例子了,应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比如“我们懂写作的意义,但是就是没有动力去写,这个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除了告诉他们“你去写吧,去找动力吧”这样的答案后,还有没有其他的实操性办法?于是,笔者在得到听众的反馈后,形成了一次新的实践,也就是在无讼平台上的《年轻法律人如何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在此次的分享中,对于第二部分“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内容就是在听众反馈的基础上增加的,而这部分内容是从听众角度做出的实际安排。
在无讼平台分享完之后,笔者再次得到了诸多反馈,因为在无讼平台听课的法律人来自于五湖四海。所以,第一个反馈是“何律师的家乡话是比较浓厚的”,这就提示笔者应加强普通话的练习了。第二个反馈是“声音不连贯、不接续”,因为笔者开始分享时间太准时,没有考虑到网速问题,这就提示笔者如果下次用千聊分享,应提前十分钟开讲,保持讲座的连贯性。而对于分享的内容,大家是比较认可的,得到了律师朋友们的赞赏,对于此,很欣慰。
在下一次分享前,积极纠正普通话,丰富稿件内容,乃至于作出一个全新课题的演讲难道不是良性循环、螺旋上升吗?难道不是高效演讲的正确打开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