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第209页经络辩证附篇

一,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内经》经络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它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辩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相当密切。六经辩证,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根据人体抗病的强弱,病邪的盛衰,病位的浅深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找出其病理的内在联系,从而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三阳病多属正盛邪实,三阴病多属邪盛而抗病力衰减。

1,太阳病症,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属表征。针刺治疗当疏风解表,取督脉及手太阳经足太阳经腧穴。

2,少阳病症,多由太阳病传变而来,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正处于表里之间,所以称少阳病的性质为半表半里证。治疗当和解少阳,取用少阳经、厥阴经脉腧穴为主。

3,阳明病症,属里实热证,分经证和腑证两大类。阳明经证主要为“四大”,治疗清热为主,针治取用手足阳明与督脉腧穴为主;阳明腑证以“痞满燥实坚”为主,治疗以攻下为主,针治取手阳明经,足阳明经募穴及下合穴为主,兼取足太阴脾经输穴。

4,太阴病症,为脾气虚弱寒湿内阻的虚寒病变,治疗当温中散寒,针取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腧穴、募穴、合穴与任脉输穴为主,针灸并用。

5,少阴病症,为心肾病变,全身虚弱证。分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多因心肾阳衰,寒邪直中少阴所致。治疗当回阳驱寒,取用任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输穴为主,针灸并用,重用灸法。

少阴热化证多因邪热不解而耗伤肾阴,或素体阴虚,邪入少阴,从阳化热所致。治疗当取手足少阴经腧穴为主。

6,厥阴病症,厥阴为阴之尽,阳之始。以寒热错杂病症为主,是肝胆有热而肠胃虚寒的病变。治疗当温清并用,攻补兼施,针治当选用足厥阴经、任脉、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兼取足太阴腧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